首页> 参考资料> 醉翁亭记欧阳修原文

醉翁亭记欧阳修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醉翁亭记欧阳修原文解析与鉴赏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通过描绘滁州山水与宴游之乐,展现其"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豁达胸怀。本文将呈现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层次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经典散文。

醉翁亭记

宋·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

滁州城的四周都是山峦。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秀美,远望草木茂盛而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行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有座亭子像鸟儿展翅般飞临泉上的,便是醉翁亭。

建造亭子的是谁?是山里的僧人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命名的。

太守与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很少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饮酒上,而在于山水美景之中。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上。

注释

环滁皆山也:滁州城被群山环绕的地理特征。"环"字点明空间布局。

蔚然而深秀:形容草木茂盛(蔚然)且幽深秀丽(深秀),叠词强化视觉感受。

翼然:像鸟翅般翘起的亭檐,比喻精妙,化静为动。

醉翁之意不在酒:全篇警句,"意"字双关情趣与思想,体现超脱物外的精神境界。

创作背景

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滁州。政治失意之际,他寄情山水,施行宽简政策,使滁州"年丰民乐"。本文作于次年,以亭为媒,既写自然之趣,更抒政治理想。

作品解析

1. 结构艺术:采用"总—分—总"布局,从大景(环滁)到中景(琅琊)再到特写(醉翁亭),最后升华哲理,层次分明。

2. 语言特色:21个"也"字构成判断句式,形成舒缓韵律;"而"字出现25次,体现宋代散文的平易流畅。

3. 思想内涵:表面写游乐,实则蕴含"与民同乐"的为政理念,暗含对朝堂党争的疏离。

4. 艺术创新:打破传统游记模式,将个人情感、政治抱负与自然景观熔于一炉。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醉翁亭记》最动人处在于其矛盾中的和谐。政治上遭受打击的欧阳修,却在山水间寻得精神解脱。文中"醉"字看似写酒态,实为心灵沉醉于自然的隐喻。那些重复出现的"也"字句式,既营造出从容不迫的节奏,又暗示着作者对现状的接纳与释然。这种将个人失意转化为审美体验的能力,正是宋代士大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精神境界的生动体现。

范文二

欧阳修笔下的醉翁亭是一个多维度的精神符号。从建筑角度看,它"翼然临泉"的形态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从社会功能看,它是太守与民同乐的场所;从哲学层面看,又成为物我两忘的象征。文中"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的表述,揭示了中国传统美学中"比德"思想的精髓——自然不仅是观赏对象,更是人格的投射与寄托。这种将伦理价值自然化的表达方式,对后世文人山水文学影响深远。

关于《醉翁亭记》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

壑(hè):山谷

潺潺(chán):水流声

翼然:像鸟翅般翘起的样子

辄(zhé):就

2. 文学常识:

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北宋诗文革新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文体为"记",属山水游记类散文

3. 艺术手法:

判断句式(...者...也)的反复运用

空间描写由远及近的层次感

寓情于景的表现方式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蔚然:__________

(2)寓:__________

答案:

(1)草木茂盛的样子

(2)寄托

二、主旨理解

问:"醉翁之意不在酒"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

答:表现了作者超越物质享受,在自然山水中寻求精神寄托的生活态度,反映其豁达的胸襟和审美情趣。

三、艺术特色

问:分析文中"也"字的表达效果。

答:21个"也"字构成判断句式,形成舒缓的韵律节奏,同时强化了作者对景物观察的确信感,体现宋代散文平易流畅的语言风格。

四、比较鉴赏

问:比较《醉翁亭记》与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情感基调差异。

答:欧阳修笔下是"乐"中有思,在山水之乐中寄托政治理想;柳宗元则是"幽"中含忧,通过冷寂景物抒发贬谪孤寂。前者明朗开阔,后者含蓄沉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