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原文详细翻译
本文解析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山水名篇《与朱元思书》,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展现其清丽脱俗的写景艺术与隐逸情怀。
原文
与朱元思书
吴均〔南朝梁〕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译文
风尘与雾气消散殆尽,天空与山峦融为一色。
乘船顺流漂浮,随心所欲地东西徜徉。
从富阳到桐庐的一百余里水路,
奇崛的山与灵异的水,堪称世间无双。
江水泛着青白色,千丈深处仍清晰见底。
游动的鱼儿与细小的卵石,直视毫无阻碍。
湍急的水流快过飞箭,汹涌的浪涛如同奔马。
两岸高峻的山峰,长满苍郁的寒树。
注释
风烟俱净:烟雾消散。"俱"字强调天地澄澈的完整性。
缥碧(piǎo bì):青白色丝织品,喻江水清澈透亮。
寒树:常绿耐寒树木,暗含高洁意象,与六朝隐逸文化相关。
若奔:化用《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将浪涛动态生命化。
创作背景
梁武帝天监年间,吴均因私撰《齐春秋》触怒朝廷被免职。此书作于其漫游浙东山水时期,通过极致化的自然描写,寄托对官场污浊的疏离。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以"总-分"框架展开,先概括"奇山异水"总体印象,再分写水之清澈与山之峻拔。
2. 语言艺术:善用对比修辞,"千丈见底"与"猛浪若奔"形成静动相生的张力。
3. 思想内涵:表面写景实则言志,寒树意象暗喻士人坚守节操的精神姿态。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吴均笔下的富春江具有超现实的纯净感。"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的描写近乎光学实验般的精确,这种对透明性的极端追求,实则是南朝文人精神洁癖的物化表现。当庾信等北迁文人哀叹"山河破碎风飘絮"时,吴均仍在江南山水中建构着理想化的精神净土。
范文二
"急湍甚箭"四字蕴含惊人的速度美学。作者将《孙子兵法》"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的兵法思想转化为诗意表达,使自然景观承载着对生命能量的礼赞。这种将军事术语审美化的处理,体现六朝文人"文武兼修"的特殊气质。
关于《与朱元思书》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吴均为"吴均体"开创者,此文代表南朝山水书札的最高成就。
关键字词:缥(piǎo)碧、湍(tuān)、轩邈(xuān miǎo,高远貌)。
意象体系:寒树-高士人格的象征,急湍-生命激情的投射。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从流飘荡"中"从"的含义
答案:顺随
解析:此处"从"作介词用,需结合"顺流而下"的语境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末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反映了什么思想?
答案:通过自然美景的感化作用,表达对功利之心的涤荡,体现道家"心斋坐忘"的修养境界。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吴均与柳宗元山水描写差异
答案:吴均山水空灵澄澈,体现六朝玄学趣味;柳宗元山水幽峭冷峻,蕴含贬谪文人的孤愤。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的表现手法
答案:用夸张手法突出水的透明度,青白冷色调营造出超凡脱俗的审美效果,为下文"天下独绝"的论断提供实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