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牲畜》课文深度解析
本文围绕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讽喻诗《可怜的牲畜》,系统呈现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帮助读者理解诗人对底层苦难的深切同情与批判精神。
原文
《可怜的牲畜》
[唐] 白居易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译文
深夜里知道雪下得更大了,
不时听到竹子被压断的声响。
可怜卖炭人衣裳单薄,
却因担忧木炭跌价而盼望天气更冷。
注释
折竹声:(zhé zhú shēng)竹子被积雪压断的声音,侧面烘托雪势之猛。
衣正单:(yī zhèng dān)单薄的衣衫,与"愿天寒"形成强烈反差。
炭贱:(tàn jiàn)木炭价格低廉,反映底层民众生存困境。
艺术手法:通过听觉意象(折竹声)与心理矛盾(衣单却盼寒)的对比,强化悲剧效果。
创作背景
元和四年(809年)冬,白居易任左拾遗期间目睹宫市制度对百姓的盘剥。诗中卖炭翁形象源自其《新乐府》组诗创作理念,旨在"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两句写景铺垫,后两句转向人物刻画,形成环境与命运的互文。
2. 语言艺术:"愿天寒"三字以反常理的心理描写,揭露社会制度性压迫。
3. 思想内涵:通过个体悲剧折射中唐时期底层民众普遍生存状态,体现诗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文学主张。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白居易以二十八字构建出多维度的批判空间。折竹声的听觉意象既写实又象征,暗示底层生命如同脆竹般被重压摧折。后两句中"衣单"与"愿寒"的矛盾,超越了简单同情,直指造成这种扭曲心理的社会根源。这种"以乐府写时事"的创作手法,使作品具有超越时代的警世意义。
范文二
诗中蕴含的辩证法令人深思。表面上写自然之寒,实则写制度之冷;看似描写个体遭遇,实为勾勒群体命运。诗人将批判锋芒隐藏于白描之中,通过卖炭翁被迫"自我伤害"的生存策略,揭示权力体系对人性异化的深刻影响。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讽喻艺术,正是新乐府诗的精髓所在。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白居易"新乐府运动"主张、宫市制度背景
关键字词:折(zhé,断)、贱(jiàn,价格低)、缘(yuán,因为)
意象分析:"雪"象征压迫,"炭"隐喻生存资源
艺术特色:细节白描、心理反差、以小见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时闻折竹声"的"闻"
答案:听见(听觉描写增强环境真实感)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心忧炭贱愿天寒"反映的社会问题
答案:揭露官府盘剥导致百姓陷入生存悖论,必须自损才能维生的残酷现实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可怜的牲畜》与柳宗元《捕蛇者说》的批判角度
答案:白诗聚焦制度性压迫的直接后果,柳文通过毒蛇隐喻赋税之害,前者重现象呈现,后者重因果论证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的表达效果
答案:"可怜"直抒胸臆,"衣正单"的客观描写形成情感张力,为下文心理矛盾做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