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水调歌头苏轼诗词原文

水调歌头苏轼诗词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词作深度解析

引导语:苏轼《水调歌头》是中秋咏月词巅峰之作,展现其豪放词风下的哲学思考,本文将从文本、背景、艺术三维度完整解析这首经典。

原文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着酒杯询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仙宫宝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乘着清风飞回天界,又怕在玉砌楼阁中,经受不住高天严寒。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哪比得上人间温暖。

月光转过朱红楼阁,低洒在雕花窗上,照着失眠的人。

月亮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何总在人们分离时变圆?

人间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亮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难周全。

只愿亲人平安健康,虽相隔千里也能共享月光。

注释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阁,指月中宫殿。《天问》有"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的月宫想象

【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唐玄宗游月宫冻至颤抖的典故

【婵娟】形态美好,此处代指月亮。《金铜仙人辞汉歌》有"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的月宫描写

艺术表现:上阕飞腾的想象与下阕深沉的哲理形成张力,"恐"字写尽进退维谷的士人心态

创作背景

熙宁九年(1076)中秋作于密州。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胞弟苏辙七年未见。词前小序云:"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双调九十五字,上阕问月飞升,下阕怀人悟理,章法上突破传统上景下情模式

2. 语言创新:"我欲""又恐"的转折句式,将李白式的天问转化为士大夫的生命困惑

3. 思想价值:以宇宙意识化解现实苦难,完成从个人离愁到人类共通情感的升华

4. 艺术成就:豪放与婉约的完美结合,清空中有沉郁,旷达中含悲悯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苏轼此词最动人处在于展现了中国文人的精神辩证法。上阕"欲归"与"恐寒"的矛盾,实则是入世与出世的永恒纠结。词人最终选择"起舞人间",不是简单的妥协,而是在认识到生命局限后的主动拥抱。下阕将个人思念升华为永恒的人生缺憾,最后两句突然振起,用美好的祝愿消解了前文的忧郁。这种苦闷与超越的循环,正是苏轼人格魅力的核心。

范文二

词中的月亮具有三重象征:作为物理存在的自然之月,作为神话载体的仙人之月,作为情感媒介的思念之月。"转朱阁"三句以月光移动写时间流逝,空间转换中暗藏惊心动魄的心理时间。"不应有恨"的质问,实则是以物观我的高明手法,月亮越圆满,越反衬人间的残缺。最终词人用"共婵娟"的意象搭建起超越时空的精神桥梁,这种处理方式比单纯写相思更显深刻。

关于《水调歌头》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阙(què)、胜(shēng)、绮(qǐ)、婵娟(chán juān)

文学常识:此词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并称南宋中秋词双璧

艺术手法:虚实相生(天界想象与人间现实)、离合写法(上阕离世幻想与下阕人间回归)

核心意象:明月(永恒象征)、琼楼(理想世界)、朱阁(现实世界)

哲学命题: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圆满与残缺的辩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词中的意思:

(1)不胜寒:__________

(2)何事:__________

答案:

(1)承受不住

(2)为什么

解析:注意古今异义,"胜"古义常表"承受"

二、主旨理解

题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突破时空限制的博大情怀,将个人思念升华为对生命美好的普遍祝愿。

解析:需注意"婵娟"的象征意义及"共"字的空间跨越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苏轼此词与李白《把酒问月》的异同

答案:同具浪漫主义色彩,但李白侧重宇宙神秘性,苏轼转向人生哲理性;同写饮酒问月,李白保持疏狂姿态,苏轼完成精神回归。

解析:比较题需抓住意象处理的差异和思想深度的不同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艺术表现

答案:用动态舞蹈凝固精神抉择的瞬间,"清影"意象兼具孤高与亲切,转折句"何似"以反问强化人间值得的感悟。

解析:注意动作描写与心理转折的关系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本词思想理解现代人的精神困境?

答案示例:苏轼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选择"热爱人间",为当代人解决"内卷"焦虑提供古典智慧——承认局限而不放弃美好追求。

解析:古诗现代阐释需找到精神契合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