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原文全文阅读
引导语:《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全文以恳切言辞陈述治国方略,表达忠贞之志,兼具政治文书的严谨与文学作品的感染力。
原文
《出师表》
【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译文
先帝开创基业未完成一半便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裂为三国,蜀汉国力困乏,这确实是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
但侍卫大臣在朝廷内毫不懈怠,忠诚将士在疆场舍生忘死,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给陛下。
实在应当广开言路,光大先帝遗留的美德,振奋志士的勇气,不应轻率地自轻自贱,说话不合道理,从而堵塞忠言进谏的途径。
注释
【崩殂(cú)】帝王去世的委婉说法
【秋】时刻,语出《诗经》"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恢弘】动词,意为发扬光大
【陟(zhì)罚臧否(zāng pǐ)】升降官职、评判善恶
第二段运用对比手法,"宫中府中"的对仗体现法治思想,"不宜异同"的重复强调凸显规劝力度
创作背景
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首次北伐曹魏。此时刘备已去世五年,刘禅继位后宠信宦官,朝政渐弛。诸葛亮深感先帝托孤之重,在出征前写下此表,既为劝谏君主,亦为表明心迹。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总-分-总"布局,先分析形势,再分条建议,最后以抒情作结
2. 语言艺术:善用排比增强气势,如"宜...不宜..."句式反复出现
3. 思想内涵:体现儒家"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与"鞠躬尽瘁"的臣节观念
4. 情感表达:字字恳切,既有长辈的谆谆教导,又有臣子的赤胆忠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出师表》最动人处在于其矛盾统一的情感张力。作为托孤大臣,诸葛亮既要维护君主权威,又需直言弊政;既怀老臣的忧虑,又带严师的期许。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既是对刘禅的鞭策,更是自我责任的强化。这种在君臣关系中寻找平衡的努力,恰是古代士大夫"忠"与"谏"双重使命的生动体现。
范文二
从文学角度看,本文开创了"表"体文书的新境界。突破公文程式,将政治诉求转化为艺术表达。"亲贤臣,远小人"的对比,"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谦辞,都显示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尤其"临表涕零"的结语,以情感爆破打破公文僵局,使实用文体获得永恒的艺术生命。
关于《出师表》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崩殂(cú)、陟(zhì)罚、臧否(zāng pǐ)、夙(sù)夜、驽(nú)钝
文学常识:表文体特点、诸葛亮"三顾茅庐"典故、三国鼎立形势
知识要点:文中提出的三条治国建议(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意象意境:"五月渡泸"的艰苦、"奖率三军"的豪情与"临表涕零"的悲怆形成的多重意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恢弘志士之气:__________
(2)夙夜忧叹:__________
答案:
(1)发扬扩大
(2)早晚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诸葛亮在文中提出哪些治国建议?
答案:广开言路、严明法治、任用贤能三大建议,核心是"亲贤臣,远小人"的用人原则。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工整的对仗概括诸葛亮的人生转折,时空对比强化责任感,为后文"鞠躬尽瘁"作铺垫。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出师表》与李密《陈情表》的情感差异。
答案:前者展现老臣忧国的慷慨,后者流露孝子辞官的恳切;同属表文典范,但诸葛亮侧重政治担当,李密强调伦理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