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原文译文讲解
《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的经典名篇,系统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方法及目标。文章以生动的比喻和严密的逻辑,揭示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核心思想。
原文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停止。
靛青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更青;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寒冷。
木材笔直符合墨线,烤弯做成车轮,曲度符合圆规。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恢复挺直,这是烘烤使它这样的。
注释
【已】停止。荀子开篇立论,强调学习的持续性。
【青于蓝】比喻通过学习超越本源。"青"指靛青染料,"蓝"指蓼蓝植物。
【中绳】符合木匠的墨线。用木工术语说明改造的可能性。
【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材弯曲。暗喻教育对人的塑造作用。
创作背景
战国后期社会动荡,荀子任兰陵令期间针对"性恶论"提出教化主张。该文成书于公元前255年前后,是《荀子》三十二篇中的核心章节。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总-分-总"模式,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后续通过自然现象、生活事例层层论证。
2. 语言特色:善用排比句式(如"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与连锁比喻(青蓝、冰水、木轮三组类比)。
3. 思想内核:强调后天学习对人性改造的决定作用,提出"化性起伪"的教育哲学。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荀子用"青出于蓝"的染色现象,构建了知识传承的辩证关系。蓼蓝作为原始材料,经过提取加工产生更优质的靛青,恰如学习者通过消化前人智慧实现超越。这个比喻突破简单模仿的局限,揭示了文化创新的本质——既要扎根传统,又要突破传统。文中的火烤制轮意象,更暗示教育需要适当的外力作用。
范文二
节选部分集中体现了荀子的实证思维。他不像孟子那样诉诸道德直觉,而是用工匠制器、染坊工艺等具体经验作为论据。这种从日常生活提炼哲学的方法,使抽象的学习理论变得可触可感。"不复挺"的木材暗示教育效果的持久性,与孔子"少成若天性"的观点形成跨时代呼应。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词:輮(róu)/槁暴(gǎo pù)/跬步(kuǐ bù)
2. 文学常识:荀子属儒家集大成者,与孟子"性善论"相对提出"性恶论"。
3. 核心意象:青蓝比喻揭示量变到质变规律,冰水意象强调后天改造可能。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__________
(2)其曲中规:__________
答案:
(1)停止
(2)符合
二、主旨理解
题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包含什么哲理?
答案:说明通过学习可以超越老师或前人,强调知识发展的递进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劝学》与《论语》中"学而时习之"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强调学习重要性;不同在于荀子侧重外部改造,孔子侧重内在愉悦。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木直中绳"的比喻理解现代教育?
答案示例:说明教育需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通过科学方法因材施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