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原文详细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是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的经典篇章,通过陈寔与友人交往的故事,展现东汉士人的诚信观念与处世智慧。本文提供原文对照翻译、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
(南朝)刘义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寔与朋友约定同行,时间定在正午时分。
过了正午朋友仍未到达,陈寔独自离开,友人随后才到。
陈寔之子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耍。
友人询问元方:"令尊可在家中?"
元方回答:"等候您许久未至,已经先行离开。"
友人愤怒道:"真不是君子!与人相约同行,竟抛下他人独自离去。"
元方反驳:"您与家父约定正午相见。正午未至,是失信;当着孩子面辱骂其父,是失礼。"
友人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径直入门不予理睬。
注释
【陈太丘】即陈寔(shí),东汉名士,曾任太丘长,故称。
【期日中】约定正午会面。"期"含守约之意,"日中"指午时。
【相委】抛弃对方。"委"本义为舍弃,此处强化友人指责语气。
【引之】牵引示好。"引"字体现友人试图挽回的姿态。
【不顾】不回头观望。动词选择突显儿童决绝态度。
创作背景
东汉末年清议盛行,人物品评直接影响士林声誉。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收录汉末至东晋名士轶事,本则故事通过儿童应对展现"信""礼"在人际交往中的核心价值。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违约-对峙-训诫"三段式,冲突层层递进,最终以童子妙答收束。
2. 语言艺术:对话占据全文八成篇幅,"非人哉""无信""无礼"等短语形成道德批判的递进。
3. 思想内涵:通过儿童视角质疑成人世界的言行矛盾,揭示"信重于诺,礼重于行"的处世准则。
4. 表现手法:友人"怒-惭"的情绪转变与元方"答-驳-不顾"的应对形成戏剧性对比。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七龄童的哲学课。元方短短十九字应答包含两重批判:先以"日中不至"坐实友人失信,再以"对子骂父"揭露其失礼。儿童的天真视角撕破成人虚伪的面具,结尾"入门不顾"的决绝姿态,实则是对士大夫双重标准的尖锐讽刺。刘义庆在此展现的精妙叙事,让道德训诫具有了戏剧张力。
范文二
时间的道德重量。"期日中"的约定看似平常,实为检验人格的试金石。陈寔的准时离去不是无情,而是对时间契约的敬畏;友人的迟来不仅是疏忽,更是对他人生命的轻视。元方提出的"无信""无礼"双重指控,将时间伦理提升到人格尊严的高度。这种将抽象道德具象化的写法,成为《世说新语》的典型笔法。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期(约定)、委(抛弃)、引(拉)、顾(回头看)
【文学常识】《世说新语》属"志人小说",分36门类,本则出自"方正"门
【核心意象】"日中"象征道德准绳,"门外戏"暗示童真视角
【思想主旨】诚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守时即守信的具象化表现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期日中:__________
(2)相委而去:__________
答案:
(1)约定正午
(2)抛弃对方离开
二、主旨理解
题目:元方为何指责友人"无信""无礼"?
答案:友人违约迟到是为"无信",当着孩子辱骂其父是为"无礼",元方通过双重批判维护道德准则。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的动作描写作用。
答案:通过"引"与"不顾"的对比动作,展现友人悔过姿态与儿童的原则性,强化道德训诫效果。
四、现实意义
题目:结合现实谈"期日中"的启示。
答案:现代社会更需恪守时间承诺,守时不仅是效率体现,更是对他人的基本尊重,关乎个人信用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