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罗刹海市原文及翻译全文

罗刹海市原文及翻译全文

时间:2025-11-24 18:34:28

罗刹海市原文及翻译全文

《罗刹海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收录于《聊斋志异》。作品通过虚构的海外奇遇,辛辣讽刺了现实社会的黑白颠倒。本文将呈现原文、白话译文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讽刺艺术与思想内核。

原文

《罗刹海市》
(清)蒲松龄

马骥,字龙媒,贾人子。美丰姿,少倜傥,喜歌舞。辄从梨园子弟,以锦帕缠头,美如好女,因复有"俊人"之号。

父衰老,罢贾而居。谓生曰:"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贾。"生由是稍稍权子母。

译文

马骥,字龙媒,是商人的儿子。容貌俊美,年少时洒脱不羁,喜欢歌舞。经常跟着戏班演员,用锦帕包头,美丽如同少女,因此又有"俊人"的称号。

父亲年老体衰,放弃经商回家。对儿子说:"几本书,饿了不能煮来吃,冷了不能当衣穿。我儿还是继承父业做生意吧。"马骥从此开始做些小买卖。

注释

1. "美丰姿":容貌体态美好。"丰姿"指人的仪表姿态。

2. "倜傥(tì tǎng)":洒脱不拘束。

3. "梨园子弟":唐代玄宗时训练歌舞艺人的地方称梨园,后泛指戏曲艺人。

4. "权子母":指经商取利。"子母"指本钱和利润。

创作背景

蒲松龄生于1640年,屡试不第,长期设帐教学。《聊斋志异》创作于康熙年间,借鬼狐故事揭露社会黑暗。当时科举腐败、官场污浊,作者借海外奇谈抒发愤懑。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现实-异域-回归"三段式,异域经历构成主体。

2. 讽刺手法:以美为丑的罗刹国,影射现实中的价值颠倒。

3. 语言艺术:白描与夸张并用,"以丑为美"的描写极具冲击力。

4. 思想内涵:通过马骥的遭遇,批判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罗刹海市》的讽刺艺术达到古典小说高峰。蒲松龄构建的罗刹国将"美丑倒置"推向极致:越是狰狞的面容,越被奉为高官显贵;马骥的俊美反成灾祸之源。这种极端化处理,尖锐揭露出现实社会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荒诞。尤其当马骥以煤涂面作"张飞"状竟获重用,更暴露出权力体系中虚伪的本质。

范文二

马骥的形象承载着传统文人的双重困境。他先因"读书无用"被迫经商,后在罗刹国又因相貌遭受排斥。这种两难处境,实则是蒲松龄自身经历的文学投射。值得注意的是,马骥最终选择回归正常世界,暗示作者对现实的妥协态度。这种矛盾心理,恰是明清之际落魄文人的典型心态。

关于《罗刹海市》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蒲松龄号柳泉居士,《聊斋志异》属文言短篇小说集。

2. 关键字词:倜傥(tì tǎng)、权子母、梨园。

3. 艺术手法:对比讽刺(美丑倒置)、象征手法(罗刹国象征腐败社会)。

4. 思想主旨:批判价值颠倒的社会现实,反映科举制度下文人困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少倜傥:__________

(2)权子母:__________

答案:

(1)洒脱不拘束

(2)经商取利

二、主旨理解

问:罗刹国"以丑为美"的设定有何深意?

答:通过极端化的美丑颠倒,讽刺现实社会中价值判断的混乱,揭露权力体系中虚伪的本质。

三、比较鉴赏

题目:《罗刹海市》与《镜花缘》的讽刺手法有何异同?

答案:同:都采用海外奇遇的框架讽刺现实。异:《罗刹海市》侧重美丑颠倒的象征,《镜花缘》多用夸张变形手法。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以煤涂面作张飞状"的讽刺效果。

答:通过外貌的刻意丑化获得认可,尖锐揭露了权力体系的反智本质,具有强烈的荒诞感和批判性。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罗刹海市》分析"异化"现象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当社会价值标准发生扭曲时,人被迫改变本性以适应环境,这种现象在职场、社交等领域仍具警示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