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鲁迅的风筝原文阅读

鲁迅的风筝原文阅读

时间:2025-11-24 18:34:28

鲁迅《风筝》原文阅读与深度解析

引导语:鲁迅散文诗《风筝》以童年毁坏弟弟风筝的往事为引,揭示传统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扼杀,蕴含深刻的自我批判精神。本文将提供原文、白话译文、逐句注释及多维度解析。

《风筝》原文

作者:鲁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

白话译文

北京冬天积雪未消,光秃的树枝刺向天空,远处飘着几只风筝,这景象让我既惊讶又伤感。

家乡放风筝多在二月春天,只要听见风筝转轮的沙沙声,抬头就能看见墨色的蟹形风筝或蓝色的蜈蚣风筝。最孤单的是瓦片风筝,没有转轮也飞不高,显得格外凄凉。

注释

【丫杈】yā chà:树枝歧出的样子,此处暗示尖锐的压迫感。

【伶仃】líng dīng:孤独状,双声词强化视觉上的孤弱感。

【瓦片风筝】华北民间传统风筝,造型扁平如瓦,需逆风奔跑才能起飞,象征弱势者的生存困境。

创作背景

1925年1月创作于北京,正值新旧教育思想激烈碰撞时期。鲁迅时年44岁,刚经历兄弟失和事件,文中"毁筝事件"糅合了真实记忆与文学虚构。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现在-回忆-现在"的环形叙事,雪地风筝作为贯穿意象。

2. 语言艺术:白描中暗含隐喻,"灰黑秃枝"与"嫩蓝蜈蚣"形成色彩暴力。

3. 思想内核:通过"施虐-忏悔"模式,解构长幼尊卑的封建伦理。

鉴赏范文

范文一:风筝的双重象征

鲁迅笔下的风筝既是具体物象,更是精神符号。瓦片风筝的"憔悴可怜"与弟弟被折翅的童心形成互文,而"我"后来补过的风筝实为无法送达的歉意。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冬季反常出现的风筝,暗示着创伤记忆的突然闪回。

范文二:忏悔书写的现代性

文中对童年暴行的追忆,超越了传统伦理的训诫功能。当"我"查阅儿童教育书籍寻求解脱时,这种科学化的忏悔方式,暴露出启蒙思想与传统道德间的深刻裂隙。鲁迅将私人记忆转化为公共议题的写法,开创了现代散文诗的新范式。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词语:
【瑟缩】sè suō:文中形容弟弟恐惧蜷缩的样子
【虐杀】nüè shā:精神扼杀的文学化表述

2. 文学常识:
本文收入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北新书局初版,代表鲁迅中期创作风格。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伶仃:__________
(2)虐杀:__________

答案:
(1)孤独弱小的样子
(2)以精神压迫方式扼杀天性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我"后来为什么反对放风筝?
答案:并非真正反对风筝本身,而是通过极端态度掩饰内心的愧疚,反映觉醒者的精神困境。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风筝》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儿童教育观
答案:两文均批判封建教育,但《风筝》聚焦施害者视角的自我审判,《百草园》则通过空间对比展现制度性压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