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木兰诗原文带拼音版

木兰诗原文带拼音版

时间:2025-11-24 18:34:28

木兰诗原文带拼音版

《木兰诗》是中国古代北朝民歌的代表作,讲述了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本文提供完整拼音标注版原文、白话译文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语言魅力和文化内涵。

《木兰诗》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译文

织机声不停地响着,木兰正对着门织布。

听不到织布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息。

问女儿在想什么,问女儿在思念什么。

女儿也没有想什么,女儿也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看见征兵文书,可汗正在大规模征兵。

征兵文书有十二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成年的儿子,木兰没有年长的兄长。

愿意去买来鞍马,从此代替父亲出征。

注释

【唧唧】jī jī:拟声词,织布机声音。

【机杼】jī zhù:织布机的梭子。

【军帖】jūn tiě:征兵文书。

【可汗】kè hán:古代北方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艺术表现:开篇以织机声与叹息声对比,暗示木兰内心矛盾。

创作背景

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民歌多反映战争题材。该诗约产生于北魏后期,最初由民间口头传唱,后经文人整理。当时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文化交融,女性参与军事活动并非孤例。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五言为主的长篇叙事体,情节完整,首尾呼应。

2. 语言风格:既有"东市买骏马"的铺陈排比,也有"将军百战死"的简练白描。

3. 思想内涵:突破"女织男耕"的传统分工,展现女性担当与家国情怀。

4. 艺术手法:通过细节描写(如"对镜帖花黄")实现人物形象立体化。

范文一

《木兰诗》最动人处在于平凡与崇高的统一。诗中既写木兰"当户织"的日常场景,又展现她"万里赴戎机"的非凡勇气。这种双重性通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的听觉对比巧妙呈现。当织布声被叹息声取代时,暗示着普通女子即将完成身份蜕变。诗人用"愿为市鞍马"的主动选择,取代传统叙事中的被动命运,使木兰形象具有超越时代的现代性。

范文二

该诗的战争描写颇具深意。"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二句,以器物之声与金属之光构成战场意象群,却回避直接血腥场面。这种"无伤亡叙事"与北朝乐府《企喻歌》"男儿可怜虫"的惨烈形成对比,体现民间文学对战争的审美化处理。值得注意的是"将军百战死"与"壮士十年归"的工整对仗,用时间跨度暗示战争代价,比直接描写更具震撼力。

关于《木兰诗》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可汗(kè hán)、鞍鞯(ān jiān)、辔头(pèi tóu)、燕山(yān shān)

文学常识: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之一,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知识要点:互文手法(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铺陈排比(东西南北市采买)

意象意境:黄河暮色、燕山胡骑构成北疆战场图景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愿为市鞍马:__________

(2)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

答案:

(1)购买

(2)北方

二、主旨理解

题目:"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答案:反映北朝时期女性从军并非个例,也暗示木兰的军事才能超越性别限制。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的修辞作用。

答案:用双兔难辨比喻木兰身份之谜,以自然现象解释人事,体现民歌的比兴传统。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木兰诗》与《陌上桑》的女性形象塑造差异。

答案:木兰通过主动从军实现价值,罗敷则通过机智拒婚维护尊严,前者重行动突破,后者重言语智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