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原文诗歌赏析
本文通过对毛泽东《沁园春·雪》的深入解析,展现北国雪景的壮美与诗人豪迈情怀。读者将了解诗词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深刻思想内涵。
《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译文
北方冬景壮丽,千里大地冰封,万里长空飘雪。
眺望长城内外,只剩白茫茫一片;黄河上下游,立刻失去波涛汹涌。
群山如银蛇舞动,高原似白象奔驰,仿佛要与苍天比试高低。
待到晴天时,看红日映照白雪,格外娇艳动人。
祖国山河这般美丽,引得历代英雄争相倾倒。
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稍欠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略逊诗文风雅。
称雄一世的成吉思汗,仅懂得拉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都已过去,真正建功立业的英雄,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注释
【莽莽】mǎng mǎng:形容原野辽阔无边。
【蜡象】là xiàng:比喻被白雪覆盖的高原如白色大象奔驰。
【折腰】zhé yāo:原指弯腰行礼,此处引申为崇敬、倾倒。
【风骚】fēng sāo: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代指文学才华。
【山舞银蛇】运用动态比喻,将静态雪山赋予生命活力。
创作背景
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东征抗日途经陕北清涧县,面对茫茫雪景有感而作。当时中央红军刚结束长征,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词中"数风流人物"实指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使命。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上阕写景,下阕论史,由实入虚,最后落脚现实。
2. 语言艺术:善用夸张(千里/万里)、比喻(银蛇/蜡象)、拟人(欲与天公试比高)。
3. 思想内涵: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点,表达改造中国的雄心壮志。
4. 意境创造: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思考融合,形成宏大的时空意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作最震撼处在于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拓展。上阕"千里""万里"的连续递进,构建出超越视觉极限的广角镜头;下阕将五千年历史人物纳入笔端,最终聚焦"今朝"。这种由空间到时间的艺术转换,使雪景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描写,而成为历史演进的见证者。诗人用"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拟人手法,暗示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为下阕"风流人物"的出场埋下伏笔。
范文二
对历史人物的臧否展现独特史观。"略输""稍逊""只识"三个递降式评价,既肯定其历史功绩,又指出时代局限性。这种评价标准耐人寻味——不以武功政绩论英雄,而以"文采""风骚"为尺度,体现诗人对文化软实力的重视。末句"还看今朝"如黄钟大吕,将整首词的磅礴气势推向高潮。值得注意的是,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这首词的公开发表曾引发国民党文人的集体唱和,客观上成为一场特殊的政治较量。
关于《沁园春·雪》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莽莽(mǎng)、折腰(zhé)、风骚(fēng sāo)、妖娆(yāo ráo)
2. 文学常识:词牌"沁园春"双调114字,上阕13句4平韵,下阕12句5平韵
3. 艺术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用典的综合运用
4. 意象体系:冰雪意象象征纯洁,历史人物意象承载历史观
5. 意境特征:雄浑壮阔的北国风光与深沉的历史感慨交融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顿失:__________
(2)试比高:__________
答案:
(1)立刻消失
(2)尝试比试高低
解析:"顿"强调变化突然,"试"体现主动进取精神。
二、主旨理解
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将上阕的景物描写自然过渡到下阕的历史评述,揭示壮丽河山与英雄人物的内在联系。
解析:此句是词眼所在,"多娇"总括上阕,"英雄"开启下阕。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毛泽东《沁园春·雪》与柳宗元《江雪》的意境差异。
答案:毛词展现北国雪景的雄浑壮阔,充满动态美与进取精神;柳诗描写寒江独钓的孤寂清冷,体现静态美与遗世独立。前者豪放,后者幽峭。
解析:两作虽同写雪景,但时代背景与诗人胸襟不同,造就迥异风格。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将静态雪山化为舞动的银蛇,高原比作奔驰的蜡象,赋予自然景观蓬勃生命力,体现革命者的战斗豪情。
解析:"舞""驰"两个动词是关键,使画面具有强烈动感。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强调当代人肩负的历史责任,启示我们要超越前人,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业绩。在新时代背景下,激励人们争做时代先锋。
解析:引用时需注意历史语境与现实语境的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