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讲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讲解

时间:2025-11-24 18:34:28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讲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通过历史人物事例与自然现象类比,揭示逆境磨砺意志、安逸导致衰亡的深刻哲理。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间劳作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选拔,

胶鬲从鱼盐贩子中受举荐,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放,

孙叔敖在海边隐居被任用,百里奚在市场上被赎回。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使命降临给这样的人,

必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

使他的行为总受干扰,以此激励心志坚韧性情,

增加他所欠缺的能力。

人常会犯错,然后才能改正;

内心困顿,思虑阻塞,而后才能奋起;

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语中,才能被人理解。

国内没有守法大臣和辅弼之士,国外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威胁,

这样的国家常常灭亡。

由此可知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消亡。

注释

【畎亩】quǎn mǔ:田间

【版筑】筑墙工具,代指建筑工

【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

【法家拂士】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之士。拂通"弼"

艺术表现:连续六个历史人物排比,形成强烈气势;"苦其心志...空乏其身"用递进式动词群强化磨难过程

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诸侯国兼并加剧,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主张。针对当时统治者沉溺享乐的现象,结合尧舜等圣君崛起经历,阐述治国修身之道。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先例证后说理,由个人推及国家,形成双层论证体系

2. 语言特色:善用排比与递进句式,"必先...所以..."构成严密逻辑链

3. 思想内涵:提出"逆境成才"与"忧患意识"两大核心命题

4. 论证方法:历史事例与自然现象双重类比,增强说服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孟子的论证艺术在此篇展现得淋漓尽致。开篇六位圣贤的出身排比,构成青铜器铭文般的庄严节奏,每个案例都是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具象诠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天将降大任"的表述方式,将客观困境转化为主观考验,赋予痛苦以崇高的使命感。文末由个人推及国家的视角转换,使哲理具有了更宏大的现实意义。

范文二

"生于忧患"的辩证思想超越时代局限。孟子敏锐发现生物体与组织系统的共通规律:鲧禹治水的传说暗合"苦其心志"的磨砺,管仲囚徒经历印证"动心忍性"的必要。文中"困于心,衡于虑"的描写,恰似蝴蝶破茧前的挣扎状态,这种将人生困境自然化的表达,使抽象哲理获得生命力的共鸣。结尾警句如黄钟大吕,至今回响。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畎亩(quǎn mǔ)、拂士(bì shì)、衡于虑(héng)

2. 文学常识:出自《孟子·告子下》,战国散文代表作

3. 修辞手法:排比、类比、递进论证

4. 核心思想:逆境成才论、忧患意识说

5. 意象体系:历史人物群像→自然考验→国家兴衰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发于声:__________

(2)拂士:__________

答案:

(1)流露在言语中

(2)辅佐君主的贤士

二、主旨理解

题目:"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包含哪些人生哲理?

答案:阐述人才成长需要经历心志、筋骨、体肤等多重磨炼,强调逆境对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生于忧患》与欧阳修《伶官传序》的忧患意识

答案:孟子侧重个人成长维度,欧阳修聚焦政权兴衰;前者用历史群像论证,后者以典型个案说理。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入则无法家拂士"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内外对比构成完整论证闭环,"入...出..."的句式强化危机意识,为结论蓄势。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生于忧患"的当代价值

答案示例: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个人需保持终身学习以应对挑战,企业要有危机意识才能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