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原文及翻译注释
《隆中对》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时的战略对话,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发展方略。本文提供原文、白话译文、详细注释及鉴赏,解析其政治智慧与文学价值。
原文
隆中对
(蜀)诸葛亮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译文
自从董卓专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州郡的人数不胜数。
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低微且兵力薄弱,但最终战胜袁绍,由弱变强,不仅是时机有利,更在于人的谋划。
如今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持天子号令诸侯,确实不能与他正面抗衡。
孙权占据江东,已历经三代,地势险要且民心归附,贤能之士为其效力,可以结为外援而不应图谋。
注释
董卓已来:东汉末年董卓乱政,开启军阀割据局面。"已"通"以"。
跨州连郡:形容割据势力范围广大。州、郡为汉代行政区划。
人谋:指曹操重用荀彧、郭嘉等谋士的战略规划。
挟天子: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取得政治优势。
历三世:孙坚、孙策、孙权三代经营江东基业。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刘备寄居新野,兵不满千,急需战略指导。诸葛亮隐居隆中十年,对天下形势有深刻观察,提出"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总-分"论述,先分析全局形势,再提出"三分天下"的具体方略。
2. 语言艺术:多用对比手法(曹操/袁绍)、排比句式("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增强说服力。
3. 思想价值:体现"审时度势"的哲学思想,将地理、民心、人才等要素纳入战略考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隆中对》最显著的特点是现实主义的战略眼光。诸葛亮不因刘备势弱而降低标准,反而提出"跨有荆益"的高远目标。分析曹操"不可争锋"、孙权"不可图"时,既承认现实差距,又暗含"人谋胜天时"的积极精神。文中"为援""内修"等对策,展现出政治家的务实智慧。
范文二
这篇对话堪称古代战略文献典范。诸葛亮将地理要素(荆州"用武之国"、益州"天府之土")与人事要素("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紧密结合,构建出立体战略框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天下有变"的预见性,这种动态思维超越了当时割据军阀的静态地盘观念。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著。建安文学代表作之一。
重点字词:
① 克(kè):战胜
② 挟(xié):挟持
③ 图(tú):谋取
核心意象:"天府之土"象征益州物资丰饶,"用武之国"体现荆州战略地位。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
(1)豪杰并起:__________
(2)国险而民附:__________
答案:
(1)同时兴起
(2)地势险要且百姓归附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诸葛亮提出"外结好孙权"的战略依据是什么?
答案:基于孙权"国险民附""贤能为之用"的稳固统治现状,符合"联合次要敌人打击主要敌人"的战略原则。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隆中对》与《出师表》的语言风格差异。
答案:《隆中对》侧重理性分析,多客观陈述;《出师表》充满情感张力,多用"宜""不宜"等祈使句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