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我多想去看看课文原文全文

我多想去看看课文原文全文

时间:2025-11-24 18:34:28

《望庐山瀑布》全文解析:李白笔下的山水壮歌

引导语:本文完整呈现李白《望庐山瀑布》原文及白话译文,详解诗中关键字词与修辞手法,结合盛唐气象分析其雄奇想象,并附中高考考点梳理。

原文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阳光照耀香炉峰升起紫色云烟,

远远望见瀑布如白练悬挂山前。

激流飞泻仿佛有三千尺之高,

恍惚间以为是银河从九重天坠落。

注释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紫烟"运用通感手法将光色转化为动态意象。

挂前川:"挂"字以静写动,化瞬间奔流为永恒画卷。

三千尺:夸张修辞(唐代1尺≈30cm),与"银河"形成空间尺度对比。

九天:道教最高天界,典出《楚辞·天问》,体现李白的神仙信仰。

创作背景

天宝四年(745年)李白遭谗离京后漫游庐山所作。此时诗人既怀"济苍生"理想,又具"安能摧眉折腰"的傲骨,山水诗常融合现实失意与精神超越。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铺陈实景,后两句转入虚写,形成由实入幻的审美层次。

2. 语言:"生""挂""落"三个动词串联起天地人三重空间。

3. 思想:将对自然伟力的惊叹升华为对生命自由的礼赞。

4. 艺术:将道教宇宙观融入山水描写,开创"惊风雨、泣鬼神"的审美范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李白此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空间想象的恢弘。从香炉峰的局部特写(生紫烟)到瀑布的全景呈现(挂前川),再到宇宙尺度的联想(落九天),短短28字完成三次视觉跃升。这种"仰观宇宙之大"的视角,正是盛唐文人精神气象的写照。诗中数字的运用尤见匠心,"三千尺"的夸张与"九天"的缥缈构成张力,使有限文字蕴含无限空间。

范文二

诗中"疑是"二字堪称诗眼。表面写瀑布与银河的形似,深层揭示诗人主体意识的觉醒。当凡俗视角认为瀑布只是自然景观时,李白却以怀疑精神突破认知边界,将物理现象转化为神话图景。这种"反常合道"的想象,既体现道家"万物齐一"的哲学观,又暗含诗人对现实束缚的精神超越。后世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哲思,或可视为对此诗认知方式的回应。

关于《望庐山瀑布》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香炉(非实指器物)、紫烟(光线折射现象)、九天(道教术语)

文学常识:李白"诗仙"称谓与道教思想的关系,盛唐山水诗的特点

艺术手法:夸张修辞(三千尺)、虚实结合(银河喻体)、动静相生(挂字用法)

意象系统:瀑布(生命激情)、银河(理想境界)、香炉(宗教象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生紫烟:__________

(2)疑是:__________

答案:

(1)云雾在日照下呈现紫色

(2)恍惚以为是(表现主观联想)

二、主旨理解

题目:"飞流直下三千尺"如何体现李白诗风?

答案:通过极度夸张的数字强化视觉冲击力,展现豪放不羁的个性与超凡想象力,为后文银河喻体埋下伏笔。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徐凝《庐山瀑布》"千古长如白练飞"与李白此诗的差异

答案:徐诗侧重形态比喻,保持观察者距离;李诗突破物理真实,将主观体验融入客观景物,更具艺术感染力。

四、拓展运用

题目:分析"银河落九天"对现代科幻文学的启示

答案示例:展现人类对宇宙的诗意想象,证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可以相互激发,体现古典文学的前瞻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