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最后一头战象原文阅读

最后一头战象原文阅读

时间:2025-11-24 18:34:28

最后一头战象原文阅读

引导语:本文通过《最后一头战象》的完整解析,展现动物文学中战争与生命的深刻主题,包含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专业鉴赏,帮助读者理解沈石溪动物小说的艺术特色。

原文

最后一头战象

沈石溪

象鞍上留着弹洞,

象眼里凝着血霜。

它缓步走向百象冢,

残阳把影子拉得很长。

曾经驮着战士冲锋,

而今独自走向死亡。

野草缠绕着象蹄,

风里传来铜铃的轻响。

译文

象鞍上残留着子弹击穿的孔洞,

大象的眼睛凝结着血色的寒霜。

它缓慢地走向埋葬战象的墓地,

夕阳将它的影子投射得悠长。

过去曾背负战士冲向战场,

如今却孤独地迎接生命的终结。

荒草缠绕着它的足蹄,

风中依稀传来昔日铜铃的声响。

注释

象鞍上留着弹洞:象鞍(xiàng ān),作战用象背装备。弹洞记录战争创伤。

血霜:比喻眼中血丝与寒光,双关生理创伤与心理悲凉。

百象冢(bǎi xiàng zhǒng):战象集体墓地,源自傣族战象葬俗。

铜铃:军队象阵的标识物,此处以听觉意象唤起记忆。

创作背景

沈石溪1982年在西双版纳采风时,听当地猎人讲述一头二战幸存战象的真实经历。这头大象曾参加中国远征军作战,战后独自返回丛林,最终在传统象冢中死去。作者结合傣族史料与战象传说,用小说形式记录这段历史。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两段八行体,前段写现实场景,后段用今昔对比,形成环形叙事。

2. 意象运用:"弹洞""血霜"具象化战争伤痕,"铜铃"成为记忆的听觉符号。

3. 情感表达:通过"缓步""独自"等动作描写,表现英雄暮年的孤独与尊严。

4. 艺术手法:白描与象征结合,残阳投影强化生命将逝的悲剧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残阳"意象具有双重表现力。从写实角度看,它点明故事发生的黄昏时分;从象征层面看,暗喻战象生命即将终结。作者将光影变化与生命节奏同步,当"影子拉得很长"时,既是物理现象的描述,也暗示战象一生的荣光在此刻达到最浓烈的投射。这种时空压缩的手法,使八行短诗承载起厚重的历史感。

范文二

"野草缠绕象蹄"的细节值得玩味。野草象征自然对战争痕迹的覆盖,而"缠绕"动作则体现生命与死亡的纠葛。战象作为战争机器被人类利用,最终却被自然温柔接纳。沈石溪在此突破动物小说的常规写法,不渲染悲壮而着墨于平静,用植物与动物的互动关系,完成对战争暴力的诗意消解。

关于《最后一头战象》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冢(zhǒng,坟墓)、鞍(ān,马具)、霜(shuāng,喻目光冷峻)

文学常识:沈石溪"动物小说三部曲"代表作家,本文选自《第七条猎狗》

知识要点:中国远征军1942年入缅作战时确有战象部队

意象分析:铜铃象征军队记忆,野草代表自然抚慰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血霜:__________

(2)冢:__________

答案:

(1)比喻眼中的血丝与寒光

(2)坟墓

二、主旨理解

题目:"它缓步走向百象冢"表现了战象怎样的精神状态?

答案:表现战象面对死亡时的从容与尊严,以及对战友的深切怀念。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最后一头战象》与《斑羚飞渡》在动物形象塑造上的异同。

答案:同:都展现动物群体的牺牲精神;异:本文侧重个体英雄的迟暮,后者强调群体生存智慧。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风里传来铜铃的轻响"的艺术效果。

答案:以声衬寂,用往昔军队的声响反衬当下的孤独,触发时空交错的怀旧情绪。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残阳把影子拉得很长",谈谈对生命价值的理解。

答案示例:生命终结时的投影长度,恰似其精神影响力的延续,真正的价值不在于生命长短而在于精神重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