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及注释

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及注释

时间:2025-11-24 18:34:28

十五夜望月古诗原文及注释

本文解析唐代诗人王建的中秋咏月名作,涵盖原文、白话翻译、字词注释、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中孤寂怅惘的羁旅情怀。

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如霜,树上栖息着昏睡的乌鸦。

冰凉的露水悄然凝结,打湿了暗香浮动的桂花。

今夜人人仰望这轮皎洁的明月,

却不知绵绵秋思会落在哪户人家。

注释

地白:月光洒地如霜雪,化用李白"床前明月光"意象。

栖鸦(qī yā):乌鸦静栖暗示夜深人寂,反衬诗人无眠。

冷露:秋露寒凉,"无声"二字凸显环境静谧。

秋思:双关语,既指自然秋意,更指离人愁绪。

落谁家:设问句式,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普世羁旅之思。

创作背景

贞元年间,王建任陕州司马时所作。唐代中秋赏月已成风尚,诗人独居官舍,见月怀人,寄诗好友杜元颖(时任郎中)。安史之乱后文人多怀飘零之感,诗中秋思实含时代悲音。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写景蓄势,后两句抒情点睛,转折处"今夜"二字巧妙联结时空。

2. 意象运用:"地白""冷露"营造清冷意境,"栖鸦""桂花"暗含孤独与高洁。

3. 艺术手法:末句设问收束,留白中见深沉,较李白"举头望明月"更显含蓄蕴藉。

4. 思想内涵:突破个人思乡局限,以"人尽望"引发集体情感共鸣,体现中唐诗歌的哲理化倾向。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王建此诗最妙处在"湿桂花"的触觉通感。冷露本无形,偏说它打湿桂花,既写出秋夜寒气渗透之态,又暗喻思念浸润心脾。后两句由实入虚,"秋思"如月光般流转人间,谁人承接这份思念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所有望月者都成了情感的共同体。这种超越个体的普世观照,正是唐诗从盛唐气象向中唐思致过渡的典型表现。

范文二

诗中"无声"二字堪称诗眼。全诗描绘的月光、栖鸦、冷露、桂花皆具静默特质,连最后的秋思都是悄然"落"下。这种刻意营造的寂静,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汹涌波澜。与王维"人闲桂花落"的禅意不同,王建的静境充满待发的张力——正如结句悬而未答的设问,表面平静下藏着无数可能的情绪激荡。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栖鸦(qī yā)、冷露(lěng lù)、秋思(qiū sī)

文学常识:王建属"韩孟诗派",擅乐府与七绝,此诗体现其"语浅情深"特点

意象体系:月光(思乡)、乌鸦(孤寂)、桂花(高洁)、秋露(时光流逝)

意境特征:清冷寂寥的月夜图景中蕴含深沉的人生况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地白:__________

(2)秋思:__________

答案:

(1)月光照耀下地面呈现的白色

(2)秋天的愁绪,特指羁旅怀人之情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不知秋思落谁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既抒发个人对友人的思念,又揭示中秋之夜普天下游子共有的怅惘,体现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情怀。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冷露无声湿桂花"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通过触觉(冷)、听觉(无声)、嗅觉(桂花香)的多感官描写,营造出秋夜清冷湿润的意境,为后文抒情铺垫。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此诗与杜甫《月夜》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答案:同:均借助月夜意象抒怀。异:杜甫"今夜鄜州月"采用对面着笔法,王建"人尽望"则转向群体关照,更具社会性。

五、名句运用

题目:结合"不知秋思落谁家"写一段关于传统节日的议论

答案示例:中秋明月照过千年,王建"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追问至今回响。现代人虽能视频相见,但仪式感的消解反而让节日情感无所依托。当秋思不再"落"向具体的家,传统文化如何安放我们的集体记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