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道上李白原文诗句
引导语:本文围绕李白《乌江道上》一诗展开,解读其豪放诗风与羁旅情怀,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盛唐诗歌的时空意境。
《乌江道上》·李白
夜泊乌江雨满船,
晓看山色带朝烟。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译文
夜晚停泊乌江时雨水浸满船舱,
清晨望见山色笼罩着晨雾微光。
人生漂泊的境遇究竟像什么?
正似鸿雁掠过雪地留下的爪痕。
注释
【乌江】长江支流,今安徽和县段,项羽自刎处。
【飞鸿踏雪泥】化用《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喻人生短暂无常。
【朝烟】晨雾,表现朦胧的时间过渡。
三四句设问自答,形成哲理升华,体现李白"飘然思不群"的特质。
创作背景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后所作。诗人沿长江东下,途经楚汉古战场,将地理意象与生命感悟结合。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尚有十年,诗中已见盛唐由盛转衰的征兆。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联实写羁旅场景,后联虚写人生感悟,符合绝句"起承转合"规律。
2. 语言:"满""带"等动词强化画面感,"知何似"的设问打破时空局限。
3. 思想:将历史沧桑感转化为存在思考,体现唐代诗人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4. 艺术:雨雪意象的冷暖对照,鸿雁与行舟的动静呼应,构成多维审美空间。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此诗最见李白化实为虚的功力。前两句看似平常的羁旅描写,"雨满船"的沉重与"带朝烟"的轻盈已构成张力。后联突然转入哲学思考,用"飞鸿踏雪泥"的经典比喻,将具体行旅升华为普遍人生体验。苏轼后来在《和子由渑池怀旧》中直接化用此句,足见其意象生命力。
范文二
诗中暗含双重历史维度:表层是诗人当下的行船经历,深层是乌江作为项羽兵败之地的集体记忆。"飞鸿踏雪泥"既写个人踪迹易逝,又暗喻英雄霸业成空。这种将地理空间转化为时间隧道的写法,正是盛唐气象的典型特征,后来杜甫《咏怀古迹》系列亦受此影响。
关于《乌江道上》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李白属浪漫诗派,此诗反映其"清水出芙蓉"的语言风格。
2. 关键字词:朝烟(zhāo yān)、飞鸿(fēi hóng)、雪泥(xuě ní)。
3. 艺术手法:比喻(人生如飞鸿)、白描(夜泊场景)、设问(知何似)。
4. 意象系统:雨-船-山-烟构成空间意象,飞鸿-雪泥构成时间意象。
5. 思想内涵:表现盛唐文人特有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夜泊"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夜晚停船靠岸
解析:需结合"雨满船"理解羁旅情境
二、主旨理解
题目:后两句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答案:人生漂泊无常,踪迹如雪泥鸿爪般转瞬即逝
解析:注意比喻修辞的哲学意味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中"飞鸿"意象的异同
答案:李白侧重存在之偶然,苏轼强调记忆之永恒;皆用鸿雁象征人生轨迹
解析:需把握唐宋诗人不同的精神气质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飞鸿踏雪泥"理解现代人的生存状态?
答案示例:当代人频繁迁徙的生活状态,正似鸿雁掠过不同地域,留下短暂痕迹
解析:古诗新解需注意时代语境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