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离骚屈原原文全文

离骚屈原原文全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离骚屈原原文全文

《离骚》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抒情诗。作品以浪漫的笔触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与爱国情怀,同时揭示了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读者可通过本文了解全文内容、逐句翻译、创作背景及艺术价值。

原文

离骚

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译文

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父亲名叫伯庸。

岁星在寅年的正月,庚寅日我降生。

父亲观察我的生辰,赐给我美名。

给我取名叫正则,表字叫作灵均。

我已有众多内在美德,又注重修养才能。

披着江离和白芷,将秋兰结成佩饰。

时光飞逝似追赶不上,唯恐岁月不等待我。

清晨采摘山冈木兰,傍晚采集水洲宿莽。

日月匆匆不停留,春秋更替时序变。

想到草木凋零飘落,恐美人年老色衰。

注释

苗裔(yì):后代子孙。

皇考:对亡父的尊称。

摄提:岁星纪年法中的寅年。

孟陬(zōu):正月。

纫(rèn):连缀编织。

宿莽(mǎng):经冬不枯的香草。

艺术表现:开篇自述身世,以香草为喻展现高洁品格,用"恐年岁之不吾与"表达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创作背景

屈原创作《离骚》时约40岁,正值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被流放汉北期间。当时楚国亲秦派得势,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遭拒,政治理想破灭。诗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暗喻楚国国势衰微。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全诗373句,分三大段落。首段自叙身世抱负,中段求索历程,末段抉择去留。

2. 语言特色:独创"骚体",句式长短错落,"兮"字增强节奏感。大量使用香草意象。

3. 思想内涵:通过神游天地的幻想,展现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忠而被谤的愤懑。

4. 艺术成就:开创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比兴手法影响后世诗歌创作。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离骚》的意象系统构建了独特的审美空间。屈原以"江离""秋兰"等香草象征品德修养,用"美人"隐喻政治理想,形成系统的意象符号。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不仅使抽象的政治诉求具象化,更通过植物荣枯暗示时局变迁。"纫秋兰以为佩"的细节,生动展现诗人内外兼修的人格追求,为后世树立了"君子比德"的典范。

范文二

诗中的时空意识具有深刻哲学意味。"日月忽其不淹兮"以天体运行喻时间流逝,与"恐年岁之不吾与"的生命焦虑形成张力。这种对时间的敏感认知,既源于楚国日益危急的局势,也体现诗人"老冉冉其将至"的个体忧患。屈原将政治抱负与生命意识熔铸于时间意象,使《离骚》超越个人抒情,升华为对存在价值的终极追问。

关于《离骚》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浪漫主义源头,"楚辞"代表作

2. 重点字词:苗裔(yì)、孟陬(zōu)、纫(rèn)、宿莽(mǎng)

3. 艺术手法:香草美人象征体系、骚体句式、神话元素运用

4. 思想主旨:忠君爱国、追求美政、独立人格

5. 后世影响:开创"士不遇"主题,奠定楚辞体范式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纫秋兰以为佩:__________

(2)皇览揆余初度:__________

答案:

(1)连缀编织

(2)揣度衡量

解析:需结合古代服饰文化理解"纫","揆"本义为测量。

二、主旨理解

题目:"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通过草木凋零比喻人才凋敝,担忧楚王年老昏聩错失改革时机,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解析:双关语运用是理解关键,"美人"既指君主也喻理想。

三、比较鉴赏

题目:《离骚》与《诗经》在表现手法上有何本质区别?

答案:《诗经》多用现实场景的赋比兴,风格质朴;《离骚》开创个人抒情传统,大量使用神话意象和象征体系,更具浪漫色彩。

解析:需从集体创作与个人创作的根本差异入手分析。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艺术表现。

答案:通过"内美"与"修能"的递进关系,展现诗人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句式工整对称,"纷"字突出品德之盛,"重"字强调修养之勤。

解析:注意"内美"指先天禀赋,"修能"是后天修为的楚文化特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