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陋室铭刘禹锡原文

陋室铭刘禹锡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陋室铭:刘禹锡的简朴哲学与精神超越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经典散文诗,以简练文字展现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本文通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解析,揭示其如何以物质简陋反衬精神丰盈。

陋室铭

唐·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神仙居住就会出名。

水不在于深浅,有蛟龙潜藏就有灵性。

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因我的品德而芳香。

青苔爬上台阶染出碧绿,草色透过竹帘映得青翠。

谈笑的是博学之士,往来的没有浅薄之人。

可以弹奏素琴,阅读佛经。

没有嘈杂音乐扰乱听觉,没有公文案卷劳累身心。

如同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像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注释

【德馨(xīn)】德行美好。馨本指香气,此处喻品德高洁。

【鸿儒】大学者。鸿:大;儒:学者,与"白丁"形成对比。

【金经】佛经。唐代佛经用泥金书写,故称。

【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南阳时的草庐,暗含待时而起之意。

【子云亭】汉代扬雄(字子云)在成都著《太玄》的玄亭,象征学术坚守。

【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指君子居所不以物质论优劣。

创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朗州司马,后调任和州刺史时遭地方官刁难,被迫三次迁居,最终安置在城北陋室。此文作于824年,表面写居所,实为对政治打压的精神反击。唐代贬官制度严苛,被贬者俸禄微薄,但刘禹锡以"德馨"重构价值标准,延续了陶渊明"环堵萧然"的隐逸传统。

作品解析

1. 结构艺术:采用"起承转合"的铭文体式。前六句为"起",以山水喻室;中八句"承"写陋室生活;后四句"转合"用典明志,形成"物-人-神"三重升华。

2. 对比手法:"苔痕草色"的自然生机与"丝竹案牍"的官场喧嚣对照,凸显精神选择的主动性。

3. 用典深意:诸葛庐暗示政治抱负未灭,子云亭表明学术坚守,孔子语则确立儒家精神高地。

4. 语言特色:四言为主间杂五言,押韵灵活。"上阶""入帘"的动词使静景具有动态美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物质与精神的辩证法》

刘禹锡构建了独特的价值坐标系:以"德馨"为原点,重新定义"陋"的本质。苔痕草色本为贫居象征,经"上阶""入帘"的动态描摹,转化为自然雅趣。这种审美转化实为心理防御机制——当现实空间被权力压缩时,诗人通过语言重构精神空间。"调素琴"与"乱耳丝竹"的对比,揭示真正的自由在于文化选择权。结尾三典连用形成历史纵深,使陋室成为连接古今君子精神的节点。

范文二

《铭文体的破与立》

本文突破传统铭文歌功颂德的窠臼,开创"自铭其志"的新范式。九组意象构成三重境界:"仙龙"喻超然物外,"鸿儒"显人文厚度,"琴经"见修身功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空间书写策略:台阶、帘幕作为边界意象,既区隔俗世,又保持适度开放。这种"有限开放"的生存智慧,恰是贬谪文人应对政治高压的创造性转化,比陶渊明"门虽设而常关"更显积极。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馨(xīn)、鸿儒(hóng rú)、案牍(àn dú)、诸葛(zhū gě)、子云(zǐ yún)

【文学常识】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的韵文,后发展为独立文体,具有警戒自勉性质。

【核心意象】苔痕草色(自然之趣)、素琴金经(文化修养)、诸葛庐(政治抱负)、子云亭(学术坚守)

【思想主旨】通过物质简陋与精神丰盈的对比,展现安贫乐道、坚守操守的士人品格。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德馨:__________

(2)案牍:__________

答案:

(1)品德高尚

(2)官府公文

二、主旨理解

题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通过诸葛亮和扬雄的典故,表明陋室虽简却承载着政治理想和学术追求,赋予空间以历史厚重感。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艺术特色。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上阶""入帘"赋予植物主动性;色彩对比营造清新意境,将贫居景象转化为审美对象。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何陋之有"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答案示例:启示人们超越物质标准,重视精神价值。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更需要建立内在的价值评判体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