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与深度解析
引导语:《心经》是佛教核心经典之一,以二百余字浓缩般若智慧精髓,本文系统呈现其原文、译文、注释及文学哲学价值。
原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译文
观自在菩萨修习深妙般若智慧时,
彻见五蕴本质皆空,超脱所有苦难。
舍利子啊,物质与空性无差别,
空性与物质本一体,感受思想行为意识亦如此。
舍利子,一切现象本质为空,
无生灭、无染净、无增减。
注释
般若(bō rě):梵语音译,指超越世俗的终极智慧。
五蕴:色(物质)、受(感受)、想(思维)、行(行为)、识(意识)五种生命构成要素。
"色空不二":大乘佛教核心思想,现象与本质辩证统一,出自《中观论》。
"不生不灭":龙树菩萨"八不中道"理论,否定二元对立认知模式。
创作背景
公元649年玄奘自印度携梵本归长安,在弘福寺组织译场精校。时值唐太宗晚年推崇佛教,该译本融合了鸠摩罗什的文学性翻译与玄奘的学术严谨风格。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菩萨-弟子对话体,先立论后论证,符合印度因明学逻辑。
2. 语言艺术:四字句为主,兼用排比("不X不Y"句式)强化哲学命题。
3. 思想体系:以"空性"破我执、法执,建立"缘起性空"的中道观。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心经》以"照见五蕴皆空"为眼目,构建起佛教认识论的基本框架。其语言如金刚断惑,每句皆含否定性思维:用"不异""即是"消弭主客对立,以"不生不灭"破除时间维度。这种否定式表达并非虚无主义,而是通过层层剥落世俗认知,最终指向不可言说的实相。玄奘译文精准复现梵文偈颂的节奏,如"色不异空"四组同构句式,形成哲学思辨的韵律美。
范文二
作为大乘佛教浓缩的教科书,《心经》展现独特的文学张力。开篇"观自在菩萨"的圣者形象与结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终极目标,构成完整的修行叙事弧。其间哲学论述却呈现非逻辑特征:"空"既是论证前提又是结论,这种循环论证恰符合佛教"言语道断"的真理观。译本中"度一切苦厄"的"度"字,既含空间上的超越,又具时间上的永恒,汉字的多义性深化了经文的救赎意识。
考试重点整理
核心概念:般若(智慧)、波罗蜜(到彼岸)、五蕴、空性、苦厄
哲学命题:色空关系、诸法空相、中道思想
文学手法:否定修辞、排比句式、对话体结构
文化影响:禅宗核心经典、东亚书法常见题材、影视作品高频引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词语在经文中的含义:
(1)般若:__________
(2)五蕴:__________
答案:
(1)超越世俗的终极智慧
(2)色受想行识五种生命构成要素
二、主旨理解
题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表达了怎样的哲学观?
答案:阐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统一,物质世界(色)与空性真理非对立存在,破除对物质实有的执着。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心经》与《金刚经》在说理方式上的差异
答案:《心经》采用浓缩诗性表达,《金刚经》多用问答体;前者直陈空观,后者善用"佛说X,即非X,是名X"的三段式破执。
四、现实意义
题目:如何理解"照见五蕴皆空"对现代人心理调节的启示?
答案:通过观照身心现象的虚幻性,可减少对负面情绪的执着,培养超然平和的心态,但需避免陷入消极避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