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黄山奇石课文原文

引导语:本文围绕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黄山奇石》展开,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展现黄山怪石的奇特景观与人文内涵。

原文

黄山奇石

(现代散文选段)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自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更有趣的是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有的像仙人背篓,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金鸡叫天都……

译文

黄山观赏松树的最佳地点,当属被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誉为"黄山最美之处"的玉屏楼。

楼前悬崖上生长着"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三棵著名松树。

最引人入胜的是那些形态奇特的岩石,有的像背着竹篓的仙人,有的像眺望云海的猴子,有的像对着天都峰啼叫的金鸡……

注释

玉屏楼:黄山著名景点,海拔1680米,明代普门和尚在此建文殊院。

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其《徐霞客游记》是最早系统记载黄山景观的文献。

仙人背篓:黄山奇石景观,位于玉屏楼西侧,形似背负竹篓的仙人。

猴子观海:北海景区著名石景,花岗岩风化形成猴形,云雾缭绕时似观云海。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1980年代小学语文教材,由教材编写组根据黄山实地考察资料整理。黄山花岗岩地貌形成于1亿年前的白垩纪,经第四纪冰川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独特石景。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述观松最佳处,再分述三大名松和典型石景。

2. 语言艺术:运用拟人手法命名松石,"迎客""送客"赋予自然景观人文温度。

3. 观察视角:选取游客最熟悉的玉屏楼作为观察点,体现教材编写的实用考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黄山奇石》通过精准的比喻修辞,将静态岩石转化为动态意象。仙人背篓的造型暗示黄山道教文化渊源,猴子观海的姿态捕捉了黄山云海瞬息万变的特点。教材编写者有意选择最具象形的石景,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特点,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范文二

文中三大名松的命名暗含中国传统待客之道。迎客松伸展的枝干如张开的手臂,陪客松挺拔的身姿似肃立的侍者,送客松倾斜的树干若躬身相送。这种人化自然的描写方式,将礼仪文化融入地理教学,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的文学地位;花岗岩地貌形成原理。

修辞手法:比喻(明喻)、拟人两种主要修辞的识别与分析。

文化内涵: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自然与人文价值。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黄山绝胜处"中"绝胜"的含义

答案:最美妙的景致

解析:"绝"表程度极致,"胜"指优美景色,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二、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有的像仙人背篓,有的像猴子观海"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排比句式列举典型石景,比喻生动形象,增强画面感,便于读者想象黄山怪石的奇特形态。

三、文化理解

题目:文中三大名松的命名反映了什么文化传统?

答案:体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将自然景观人格化,赋予待客之道的文化内涵,反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