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岳飞满江红原文

岳飞满江红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岳飞《满江红》原文与深度解析

本文完整呈现南宋名将岳飞词作《满江红》的原文、译文及学术解读,涵盖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考试重点,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爱国词经典。

满江红·怒发冲冠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译文

愤怒得头发直竖顶起帽子,倚靠栏杆时,骤雨刚停。

抬头远望,对着天空高声呼啸,豪迈情怀激烈澎湃。

三十年来建立的功名如同尘土,转战八千里只有云月相伴。

切莫虚度光阴,等到白发苍苍时,只能空自悔恨。

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尚未洗雪。

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平息。

我要驾驶战车,连贺兰山也要踏破。

立誓饥饿时吃敌人的肉,谈笑间喝敌人的血。

待我重新收复旧日河山,再向皇帝报捷。

注释

怒发冲冠:形容极度愤怒,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潇潇(xiāo xiāo):形容雨势急骤。

三十功名:岳飞时年三十余岁,自谦功业微末。

贺兰山缺:借指金国腹地,非实指地理。

胡虏、匈奴:均代指金兵,体现民族仇恨。

天阙:皇宫,象征国家政权。

创作背景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第二次北伐受阻,朝廷主和派占上风。词中"靖康耻"指1127年北宋灭亡的国难,时年岳飞24岁。此词作于岳飞被剥夺兵权前夕,饱含壮志未酬的悲愤。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上阕抒怀,下阕言志,由个人情感到家国大义层层递进。

2. 语言艺术:连续使用"怒发""长啸""踏破"等动词,形成排山倒海之势。

3. 思想内涵: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结合,体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4. 历史争议:现代学者邓广铭考证认为此词可能作于岳飞入狱前夕,词中"贺兰山"实指临安皇城屏障。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满江红》最震撼处在于将个体生命体验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三十功名尘与土"看似自谦,实为对朝廷苟安政策的控诉。下阕"饥餐胡虏肉"的极端表达,源自目睹中原百姓惨状的切肤之痛。全词用入声韵,短促铿锵如战鼓,这种音韵选择与内容高度统一。

范文二

岳飞突破婉约词传统,开创以军事意象入词的新境界。"八千里路云和月"不仅是空间描写,更是时间跨度的隐喻。结句"朝天阙"的朝拜仪式感,暗含对宋高宗偏安政策的批判。明代文人王世贞评此词"有补天浴日之功",正是看到其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冠(guān)、啸(xiào)、虏(lǔ)、阙(què)

文学常识:豪放派代表作品,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并称"宋词双璧"

意象分析:"潇潇雨"象征国家危局,"贺兰山"喻指抗金前线

名句理解:"莫等闲"句体现儒家积极用世思想,"踏破"句展现军事家的战略视野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词中的意思:

(1)凭栏处:__________

(2)等闲:__________

答案:

(1)倚靠栏杆的地方

(2)随便,轻易

二、主旨理解

题目:"壮志饥餐胡虏肉"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何种情感?

答案:夸张手法,表现对金兵的刻骨仇恨和雪耻决心。解析:此类血腥意象在宋词中罕见,反映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民族情绪。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满江红》与辛弃疾《破阵子》在英雄形象塑造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处都展现武将豪情;不同在于岳飞词更具现实战斗性,辛词更多理想化追忆。解析:二人所处历史阶段不同,岳飞主战而辛弃疾主和。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中"待"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待"字既包含对未来的期许,又暗含现实无奈的复杂心境。解析:这个时间副词折射出岳飞对朝廷政策的清醒认识。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满江红》精神理解当代爱国主义?

答案示例:词中体现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在当代可转化为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行动自觉。解析:需区分古代民族战争与现代国际关系的本质差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