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辞古诗原文全篇
《木兰辞》是北朝民歌代表作,讲述女子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展现古代女性的智慧与勇气。本文提供完整原文、逐句翻译、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经典作品。
原文
《木兰辞》
佚名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中略全篇原文)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
织布机声接连不断,木兰正对着门织布。
听不见织布机的声音,只听见木兰的叹息。
问女儿在想什么,问女儿在思念什么。
女儿也没有想什么,女儿也没有思念什么。
昨夜看见征兵文书,可汗正在大规模征兵。
征兵文书有十二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成年的儿子,木兰没有年长的兄长。
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代替父亲出征。
(中略全篇译文)
注释
唧唧:拟声词,织布机声。
军帖:征兵的文书。
可汗:古代北方民族对君主的称呼。
市鞍马:购买马具和马匹。
扑朔:形容雄兔脚乱动的样子。
迷离:形容雌兔眼睛眯缝的样子。
创作背景
《木兰辞》产生于北魏时期,当时北方战事频繁,征兵制度严格。民歌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反映普通百姓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歌颂女性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担当精神。
作品解析
1. 叙事结构:采用民歌常用的复沓手法,通过重复句式增强节奏感。
2. 人物塑造:木兰形象兼具女性柔美与战士英武,打破传统性别刻板印象。
3. 语言特色:口语化表达生动自然,善用比喻和对比手法。
4. 思想内涵:体现忠孝两全的传统价值观,展现对和平生活的深切渴望。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木兰辞》最动人处在于塑造了一个立体丰满的女性英雄形象。开篇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营造日常氛围,突然转入"军书十二卷"的紧急军情,形成强烈反差。木兰从"当户织"的普通女子到"万里赴戎机"的战士,身份转变中始终保持着对家人的深情。"朔气传金柝"等战场描写简练有力,"对镜贴花黄"的归家场景又细腻动人。结尾"双兔"比喻巧妙点题,既是对性别议题的思考,也是对英雄本质的诠释——真正的英雄气概超越性别界限。
范文二
这首叙事诗的艺术成就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情节编排的张弛有度,从家庭场景到战场厮杀再到荣归故里,叙事节奏把握精准;其次是细节描写的传神写照,"东市买骏马"等排比句生动展现备战过程,"将军百战死"等对比句强化战争残酷;最后是思想表达的含蓄深刻,通过木兰"不用尚书郎"的选择,暗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诗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等句,已成为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经典意象。
关于《木兰辞》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可汗(kè hán):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称号
鞍鞯(ān jiān):马鞍和鞍垫
辔头(pèi tóu):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文学常识:
1. 作品体裁:北朝乐府民歌
2. 主题思想:歌颂女性智慧与忠孝精神
3. 艺术特色:叙事与抒情结合,善用复沓手法
意象意境:
1. "万里赴戎机"体现征战之艰辛
2. "朔气传金柝"营造边塞肃杀氛围
3. "当窗理云鬓"表现归家之温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市鞍马:__________
(2)著我旧时裳:__________
答案:
(1)购买马具
(2)穿
解析: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变化。
二、主旨理解
问:"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反映战争持续时间长、伤亡惨重的现实,表达对和平的渴望。
解析:通过数字对比突出战争残酷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木兰辞》与《孔雀东南飞》在女性形象塑造上有何不同?
答案:《木兰辞》塑造主动担当的女性英雄,《孔雀东南飞》刻画受礼教压迫的悲剧女性。前者突出抗争精神,后者反映社会矛盾。
解析:两篇乐府诗代表不同女性生存状态。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的修辞效果。
答案:用兔子的外在特征比喻男女差异,形象生动;同时暗示在特定情境下性别特征可能模糊,深化主题。
解析:比喻手法既通俗易懂又蕴含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