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窑赋古文原文完整版
《寒窑赋》是北宋名臣吕蒙正创作的骈文名篇,以寒士身世与命运无常为主题,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本文提供完整原文、白话译文、详细注释及鉴赏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
原文
《寒窑赋》
北宋·吕蒙正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
雄鸡两翼,飞不过鸦。
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
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文章盖世,孔子厄于陈邦;
武略超群,太公钓于渭水。
颜渊命短,殊非凶恶之徒;
盗跖年长,岂是善良之辈。
尧帝明圣,却生不肖之儿;
瞽叟愚顽,反生大孝之子。
张良原是布衣,萧何曾为县吏。
晏子身无五尺,封为齐国宰相;
孔明卧居草庐,能作蜀汉军师。
李广有射虎之威,终身不第;
冯唐有安邦之志,皓首无官。
韩信未遇之时,无一日之餐;
及至运行,腰悬三尺玉印。
译文
天空会有无法预测的风云变幻,人生也会遭遇突如其来的灾祸与福分。
蜈蚣虽有百只脚,爬行速度却比不上蛇;
雄鸡生有双翅,飞翔高度不及乌鸦。
骏马能驰骋千里,无人驾驭便难以到达;
胸怀远大志向者,若无机缘也难以实现。
孔子文章冠绝当世,却在陈国遭遇困厄;
姜太公军事才能卓绝,仍需垂钓渭水等待机遇。
颜回品德高尚却英年早逝;
盗跖残暴凶恶反而长寿。
圣明的尧帝却生出不肖之子;
愚钝的瞽叟反得舜这般孝子。
张良本是平民,萧何曾做小吏。
晏子身材矮小却成齐国宰相;
诸葛亮隐居茅庐终为蜀汉军师。
李广射虎威名远扬,终生未能封侯;
冯唐胸怀治国之才,白发苍苍仍无官职。
韩信未遇明主时三餐不继;
时来运转后腰挂三军印信。
注释
【蜈蚣百足】以多足生物行动迟缓反衬命运不公,生物特性隐喻人生际遇。
【孔子厄于陈邦】典出《论语·卫灵公》,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绝粮七日。
【太公钓渭水】姜尚八十岁垂钓渭滨遇文王,喻才士需待时机。
【盗跖年长】盗跖传为春秋大盗,与颜回短命形成善恶报应反差。
【三尺玉印】汉代列侯金印紫绶,此处指韩信拜将后的显赫地位。
创作背景
吕蒙正少年时与母亲被父亲逐出家门,栖身洛阳破窑,每日乞食度日。后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状元及第,官至宰相。此赋作于显贵之后,通过对比自身寒微经历与显达现状,阐释命运无常之理。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骈文典型"四六句式",前十二句以自然现象起兴,中间十六句列叙史实例证,结尾八句归结命运主题。
2. 修辞艺术:密集使用对偶、用典、对比手法,仅八百余字涉及18个历史人物典故。
3. 思想内核:突破传统"因果报应"观念,提出"时也运也命也"的客观命运观,具有朴素的辩证思想。
4. 情感表达:以冷峻笔调掩藏身世之悲,在罗列史实中渗透对公平正义的诘问。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寒窑赋》最动人处在于其真实的人生体悟。吕蒙正以"破窑乞食"的亲历者视角,解构了传统道德教条。当写到"颜渊命短,盗跖年长"时,那种对天道不公的质疑力透纸背。这种质疑不是简单的愤懑,而是通过系统列举历史反例,构建起完整的命运无常论证体系。文中"李广难封"与"冯唐易老"的并置,实则是将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升华为对人类普遍困境的观照。
范文二
骈文的形式美在此赋中得到极致展现。吕蒙正巧妙运用生物特性与历史典故的双重隐喻:蜈蚣与蛇的爬行对比,暗喻先天条件与后天际遇的错位;孔子困陈邦与太公钓渭水的典故对举,揭示才德与机遇的永恒矛盾。这种密集的意象叠加,形成排山倒海般的说服力。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结尾处特意加入韩信"无一日之餐"到"腰悬玉印"的转变,实则是以自身经历为这段命运论述作现身说法的注脚。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厄(è)困境;跖(zhí)传说中盗匪;瞽叟(gǔ sǒu)舜的盲父
2. 文学常识:骈文盛行于南北朝至唐宋,讲究对仗、用典、声律
3. 核心意象:"寒窑"象征士人困顿,"玉印"代表功名成就
4. 哲学思想:突破善恶果报论,提出"时运"决定论
5. 历史典故:文中18处用典涉及《论语》《史记》等典籍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厄于陈邦:__________
(2)皓首:__________
答案:
(1)遭遇困境
(2)白发年老
解析:需结合具体语境,"厄"特指孔子在陈断粮的史实。
二、主旨理解
题目:"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揭示了什么道理?
答案:强调客观机遇的重要性,即使具备才能(千里马),也需要伯乐(骑者)的发现才能实现价值。
解析:此句与下文"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形成递进关系。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寒窑赋》与《命运论》对命运看法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承认命运力量;不同在于吕蒙正强调时运客观性,刘峻则主张"祸福无门,唯人所召"的主观能动论。
解析:需注意六朝与北宋不同的时代思想背景。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蜈蚣百足,行不及蛇"的修辞效果。
答案:通过生物特性的反常对比,以具体形象阐明"才能与际遇不成正比"的抽象哲理,化深奥为浅显。
解析:此类生物对比在先秦寓言中常见,属于"取譬连类"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