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三峡》课文深度解析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以精炼笔墨描绘长江三峡的险峻与壮美,本文涵盖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帮助学生掌握写景散文的阅读方法与考试要点。
三峡(节选)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相连,几乎没有中断之处。
层叠的悬崖和高耸的山峰,遮蔽了天空和阳光,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
偶有皇帝命令急需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能到达江陵,其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快马驾疾风,也没有这般迅速。
注释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之意。写山势连绵不断。
【隐天蔽日】"隐""蔽"二字互文,强调山势高峻遮天蔽日。
【夏水襄陵】襄:漫上。典出《尚书·尧典》,此处化用经书语言增强厚重感。
【乘奔御风】暗用《庄子·逍遥游》典故,通过夸张对比突出舟行之速。
创作背景
郦道元任北魏御史中尉期间,为《水经》作注时实地考察长江流域。南北朝对峙时期,其笔下三峡既是对自然奇观的记录,也暗含对南北文化交流的期许。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按"总写山势—夏景特写"顺序展开,空间与时间维度交织。
2. 语言艺术:善用四字短语形成节奏,"自非""至于"等转折词强化逻辑。
3. 思想内涵:通过对自然伟力的描写,体现六朝文人"山水媚道"的哲学观。
4.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乘奔御风"的想象与"朝发暮至"的实录相映成趣。
鉴赏范文
范文一:尺幅千里的山水画卷
郦道元以地理学家的精准和文学家的敏感,在不足百字的篇幅中构建起三峡的立体影像。"重岩叠嶂"的静态勾勒与"朝发暮至"的动态叙述形成张力,其中"隐天蔽日"的夸张描写,既符合峡江地理特征,又赋予自然景观人格化的威严。这种将科学观察与艺术想象熔于一炉的笔法,开创了后世山水游记的新范式。
范文二:速度美学中的时代精神
文中对舟行速度的描写极具时代特色。"千二百里"的距离与"朝发暮至"的时间形成强烈对比,这种对速度的崇拜,实际暗合南北朝时期军事文书传递的现实需求。作者通过"乘奔御风"的浪漫想象,将实用性的交通效率升华为审美体验,折射出乱世中对高效沟通的渴望。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阙(quē)处、曦(xī)月、沿溯(sù)
2. 文学常识:郦道元与《水经注》的编撰背景,南北朝地理散文发展
3. 修辞手法:互文(隐天蔽日)、夸张(虽乘奔御风)、用典(夏水襄陵)
4. 意境特征:雄奇险峻的审美风格,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略无阙处:_________
(2)或王命急宣:_________
答案:
(1)同"缺",空缺
(2)有时
解析:需注意通假字现象和古今异义词的特定用法。
二、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条件复句强调山势之高峻,侧面描写手法使形象更生动。"曦月"并称体现语言精炼,日光与月光在特定时刻才能显现,强化了峡谷的幽深特征。
三、比较阅读
题目:本文与李白《早发白帝城》描写三峡的视角有何不同?
答案:郦道元采用地理学家全景式观察,突出客观特征;李白以诗人主观视角聚焦瞬息万变的动态景象。前者重空间描摹,后者重时间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