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虽寿曹操原文:豪情与哲思的千古绝唱
《龟虽寿》是曹操晚年创作的乐府诗,以神龟、腾蛇为喻,展现对生命有限与壮志不灭的深刻思考,体现了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风格。
原文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神龟虽能长寿,终有死亡之时;
腾蛇虽能驾雾飞翔,最终化作尘土。
老马伏在马槽边,仍怀千里之志;
英雄到了晚年,雄心依然不灭。
寿命长短并非全由天定;
调养身心得当,亦可延年益寿。
庆幸至极啊,用诗歌抒发心志。
注释
神龟:传说中寿命极长的灵龟,典出《庄子·秋水》
腾蛇(téng shé):传说中能腾云驾雾的神蛇
老骥(jì):年老的良马,喻指有志之士
枥(lì):马槽
烈士:古指有抱负的志士,非今义
盈缩:指寿命的长短
养怡:修身养性
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207年),53岁的曹操北伐乌桓胜利后,在回师途中创作此诗。当时曹操已统一北方,但深感年岁渐长,遂借诗歌表达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四句用比兴,中间四句直抒胸臆,末二句总结升华
2. 语言风格:质朴刚健,善用动物意象,动词"伏""乘"极具力度
3. 思想内涵:突破汉代宿命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4. 艺术特色:对比手法鲜明,哲理与激情交融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龟虽寿》最动人处在于其生命张力的呈现。曹操将神龟、腾蛇这些神话生物拉入凡尘,直言其"终为土灰",这种祛魅手法消解了长生幻想。而"老骥""烈士"的意象组合,则构建起衰老与壮志的戏剧性冲突。末句"歌以咏志"的结语,实则是用文学创作对抗时间流逝的宣言。
范文二
诗中"不但在天"四字堪称魏晋人文精神的觉醒。不同于汉代谶纬思想,曹操提出寿命长短并非完全由天注定,这种朴素唯物观在东汉末年尤为可贵。全诗既有"犹有竟时"的清醒认知,又有"壮心不已"的积极态度,这种辩证思维使其超越了一般咏怀诗的格局。
关于《龟虽寿》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乐府诗体、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 关键字词:骥(jì)、枥(lì)、腾蛇(téng shé)
3. 意象系统:神龟(有限生命)、老骥(暮年壮志)
4. 哲学思想:天人关系、主观能动性
5. 艺术手法:比兴、对比、直抒胸臆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竟时:__________
(2)永年:__________
答案:
(1)终结的时候
(2)长寿
二、主旨理解
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答:表现了英雄暮年仍保持远大抱负的进取精神,彰显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态度。
三、比较鉴赏
题目:《龟虽寿》与《短歌行》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处都体现曹操的壮志豪情;不同在于《龟虽寿》侧重生命思考,更具哲理性,《短歌行》侧重人才渴求,更具现实性。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的深刻含义。
答:突破天命论束缚,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生命质量的影响,体现建安时期人文意识的觉醒。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龟虽寿》的思想理解现代社会的养老观念?
答案示例:诗中"养怡之福"启示老年人既要注重身体保养,更要保持精神追求,这种积极老龄观对当代养老具有启示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