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8

水调歌头苏轼原文:明月几时有

引导语: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中秋咏月怀人的千古绝唱,融合哲理思考与人生感慨,展现了豪放词派的典型风格。

原文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仙宫宝殿,今夜是哪一年。

我想乘着清风飞向月宫,又怕经受不住琼楼玉宇的严寒。

在月下起舞与清影相伴,哪像是在人间!

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透进雕花门窗,照着不眠之人。

月亮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圆满?

人间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亮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难以周全。

只愿亲人平安健康,虽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轮明月。

注释

【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

【子由】苏轼弟弟苏辙的字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阁,指月宫

【不胜寒】抵挡不住寒冷(胜:shēng,承受)

【婵娟】形态美好的样子,此处代指明月

“我欲乘风归去”暗用《列子·黄帝》御风而行的典故

“起舞弄清影”化用李白《月下独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创作背景

熙宁九年苏轼任密州太守,时年41岁。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放,已七年未见胞弟苏辙。中秋之夜豪饮醉后,面对皓月思绪万千,既有政治失意的苦闷,又有手足相思的深情。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上阕写月下遐想,下阕转月夜抒怀,以“月”贯穿全篇

2. 语言艺术:善用设问(“明月几时有”)、对比(天上人间)、拟人(“不应有恨”)

3. 思想内涵:由自然现象升华为人生哲思,体现儒道互补的精神境界

4. 艺术特色:豪放中见婉约,想象奇逸而情感真挚,实现哲理与诗情的统一

鉴赏范文

范文一:月意象的哲学升华

苏轼将传统月意象推向新高度。开篇“把酒问青天”的狂放姿态,实则是以屈原《天问》式的追问展开哲学思考。“琼楼玉宇”的向往与“不胜寒”的忧虑,折射出知识分子在仕隐之间的永恒矛盾。下阕“人有悲欢离合”三句,以月之圆缺喻人生常态,既突破前人“月圆人未圆”的简单对比,又暗含《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思维。结尾“千里共婵娟”超越时空限制,使相思之情获得永恒意义。

范文二:豪放词风的典范之作

此词充分展现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上阕“乘风归去”的瑰丽想象,突破词体传统闺阁题材;“起舞弄清影”的孤高形象,实为李白式的人格写照。下阕“转朱阁”三句以月光移动写时间流逝,镜头语言般的动态描写极具现代性。全篇既有“乱石穿空”般的雄健笔力,又有“照无眠”的细腻感触,刚柔相济中完成对词境的拓展。王安石读后叹曰:“苏轼终是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

关于《水调歌头》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词牌源于隋唐《水调》曲,双调九十五字,属中调

2. 关键字词:不胜(shēng)、绮(qǐ)户、婵(chán)娟

3. 艺术手法:虚实相生(天上人间)、情景交融(月照无眠)

4. 核心意象:明月(象征高洁人格与人生哲理)

5. 思想主旨:表达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与美好的人生祝愿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不胜寒:__________

(2)何事:__________

答案:

(1)承受不住

(2)为什么

二、主旨理解

题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既包含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又展现超越时空的豁达胸怀,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普世的人文关怀。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苏轼《水调歌头》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月意象

答案:苏轼之月侧重哲理思考与人生感悟,体现宋诗理趣;张若虚之月偏重自然美景与生命体验,更具唐诗韵味。前者理性旷达,后者感性唯美。

四、名句赏析

题目: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艺术特色

答案:运用工整对仗和自然类比,将人生常态与自然规律并置,化个体愁绪为普遍真理。语言平实而意蕴深刻,体现苏轼“以理遣情”的独特表达方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