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定风波苏轼原文

定风波苏轼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8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引导语:苏轼《定风波》以雨中行路的日常场景,展现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传递逆境中泰然自若的哲学思考。

原文

《定风波》 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不必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不吟咏长啸缓步前行。

竹杖草鞋比骏马更轻便,怕什么?披一袭蓑衣笑对烟雨平生。

微寒的春风吹散酒意,稍觉冷意,山头的斜阳已迎面相照。

回望方才风雨萧瑟之处,归去时,既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穿林打叶声】形容雨势急骤,拟声词强化环境氛围。

【吟啸】放声吟诗,体现文人风骨与从容气度。

【芒鞋】草鞋,与"马"形成贫富意象对比,暗含价值选择。

【一蓑烟雨】"蓑"(suō)指蓑衣,化用郑谷"一蓑烟雨任孤舟"句,赋予新哲理。

【料峭】形容春风微寒,双声词增强音律美感。

【萧瑟】风雨声,语出《楚辞·九辩》,此处暗喻人生起伏。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所作。此时作者经历"乌台诗案"生死劫难,在沙湖买田途中遇雨,借寻常事件抒发对政治风波的感悟。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双调六十二字,上阕写雨中姿态,下阕写雨后感悟,以"归去"转折,形成完整叙事链。

2. 语言艺术:善用对比("芒鞋"与"马")、双关("风雨"兼指自然与人生)、白描手法,平淡中见奇崛。

3. 思想内核:将儒家"安贫乐道"、道家"齐物论"与禅宗"放下执着"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人生哲学。

4. 意象运用:"烟雨""斜照"等意象既写实又象征,构建出超然的审美境界。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作以"莫听"开篇即定调,展现主体对客观困境的超越态度。"穿林打叶声"的听觉描写极具现场感,而"何妨"的反诘句式强化了挑战意识。下阕"斜照相迎"的拟人手法暗含天道循环的深意,末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以双重否定达到禅宗"不二法门"的境界,将日常经验升华为生命体悟。这种"以俗为雅"的创作手法,正是苏轼"无意于佳乃佳"艺术观的体现。

范文二

作品中存在三重对比:同行者的"狼狈"与作者的"不觉"构成行为对比;"竹杖芒鞋"与"马"形成物质对比;"微冷"与"斜照"形成感官对比。这些对比最终统一于"任平生"的主体精神。值得注意的是,"谁怕"的设问并非虚张声势,而是经过"乌台诗案"生死考验后的真体验。苏轼将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转化为"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活智慧,使词作具有穿越时空的启示意义。

关于《定风波》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料峭(liào qiào):形容微寒;蓑(suō):草编雨具;萧瑟:形容风雨声。

【文学常识】创作于元丰五年,属苏轼黄州时期代表作,标志其词风从豪放向旷达转变。

【艺术手法】白描、对比、双关、意象叠加。

【核心哲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脱境界,"祸福相倚"的辩证思维。

【意象体系】"风雨"象征人生挫折,"斜照"隐喻希望,"蓑衣"代表精神铠甲。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何妨:__________

(2)任平生:__________

答案:

(1)不妨,有什么关系

(2)对待一生

解析:"任"字体现主动承担的人生态度,需联系上下文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

答案:表现笑对人生挫折的旷达胸怀,以简单物质承载丰厚精神的生命态度。

解析:需结合"乌台诗案"背景分析,注意"任"字的主动意味。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苏轼《定风波》与柳宗元《江雪》的渔翁形象差异。

答案:苏轼词中"蓑衣"形象体现主动融入自然的乐观,柳诗"孤舟蓑笠翁"展现遗世独立的孤高,前者重调和,后者重对抗。

解析:需抓住唐宋文人精神气质差异进行对比。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哲理内涵。

答案:揭示经历磨难后的澄明心境,消除二元对立的终极智慧,体现道家"齐物"思想。

解析:注意"无晴"谐音"无情"的双关意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