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原文全文解析:蒙学经典的千年智慧
《三字经》作为中国传统蒙学核心读物,以三字韵语形式浓缩儒家伦理、历史常识与为学之道。本文完整呈现原文及译文,剖析其创作背景与教育价值,并附考试重点解析。
三字经(节选)
宋·王应麟(传)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
人生之初,本性都是善良的。
天性虽相似,后天习惯却差异巨大。
若不及时教育,善性就会改变。
教育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注释
【性本善】性:xìng,人的本性。源自孟子"性善论"。
【习相远】习:后天习染。语出《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苟不教】苟:gǒu,如果。采用假设句式强调教育必要性。
【贵以专】专:zhuān,专注。体现儒家"惟精惟一"的教育观。
创作背景
宋代书院教育兴盛,王应麟任礼部尚书期间为蒙童编写此教材。元代学者增补历史部分,明清时期形成通行版本。全文共1145字,符合儿童记忆规律。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每句三字,隔句押韵,分教育原理、历史知识、勤学典范三部分。
2. 语言特色:善用对偶、排比,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3. 思想内核:以儒家"仁"为核心,融合"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
4. 教育智慧:通过"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典故实现道德教化。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三字经》的韵律之美体现在三字一顿的节奏中。"昔孟母,择邻处"六字即完成叙事,这种高度凝练的语言既符合儿童认知特点,又暗合古文"尚简"传统。其平仄交替的声韵设计,如"蚕吐丝,蜂酿蜜"中"蚕"(平)-"吐"(仄)-"丝"(平)的起伏,形成天然的吟诵感。
范文二
文本构建的认知体系具有阶梯性。从"人之初"的哲学命题,到"知某数,识某文"的知识传授,再到"扬名声,显父母"的价值引导,形成完整的教育闭环。这种由抽象到具体的表达方式,使五岁孩童也能在诵读中建立世界观框架。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
苟(gǒu):如果
窦(dòu):燕山窦氏
杼(zhù):织布梭
2. 文学常识:
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三百千"
现存最早刻本为明代赵南星注本
3. 核心思想:
性善论、重教思想、孝道伦理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性相近:__________
(2)教之道:__________
答案:
(1)人的本性
(2)教育规律
二、主旨理解
题目:"玉不琢,不成器"喻指什么?
答案:比喻人需要教育才能成才,强调后天培养的重要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三字经》与《弟子规》教育思想有何异同?
答案:同:均重道德教化;异:《三字经》含历史知识,《弟子规》专注行为规范。
四、名句赏析
题目:分析"勤有功,戏无益"的劝学艺术
答案:通过对比强调勤奋价值,六字句节奏铿锵,易记易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