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窦娥冤关汉卿原文

窦娥冤关汉卿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8

窦娥冤关汉卿原文解析与鉴赏

《窦娥冤》是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通过窦娥的悲剧命运揭露元代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本文将呈现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这部古典悲剧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

原文

《窦娥冤》(节选)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译文

日月昼夜高悬,鬼神掌管生死大权。

天地本应分清善恶,为何混淆盗跖与颜渊?

行善者贫穷短命,作恶者富贵长寿。

天地也欺软怕硬,竟然这般趋炎附势。

大地不分好坏算什么地?苍天错判贤愚枉为天!

注释

盗跖(zhí):古代传说中的大盗,象征恶人。

颜渊:孔子弟子,德行高尚,象征善人。

糊突:混淆。

错勘:错误判断。

艺术表现:连用六个"也"字形成排比,增强控诉力度;"地也""天也"的呼告句式强化悲愤情感。

创作背景

元代司法腐败严重,民族压迫深重。关汉卿作为"书会才人",长期接触底层民众,目睹诸多冤狱。此剧创作于元世祖至元年间,借汉代传说故事影射现实。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元杂剧四折一楔子体制,主线清晰,矛盾集中爆发于第三折。

2. 语言艺术:口语化唱词与典雅曲牌结合,"滚绣球""叨叨令"等曲牌运用极具表现力。

3. 思想内涵:通过三桩誓愿的实现,展现弱者对抗强权的精神胜利,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窦娥的控诉不仅是个人冤屈的宣泄,更是对宇宙秩序的质疑。剧中"三桩誓愿"的设计超越现实逻辑,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的超自然现象,以天地异变印证人间不公。这种将个体命运与宇宙秩序相连的写法,使悲剧具有震撼天地的力量。

范文二

关汉卿通过窦娥之口揭示元代社会的价值颠倒。盗跖颜渊的对比,善恶报应的错位,直指司法制度的腐败本质。剧中桃杌太守的名号谐音"糊涂",暗示官员昏聩。这种批判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戏剧冲突自然呈现,体现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末本戏""旦本戏"区分

2. 重点字词:跖(zhí)、勘(kān)、糊突(混淆)、苌弘化碧(典故)

3. 艺术特色: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三桩誓愿的象征意义

4. 主题思想:揭露封建吏治黑暗,歌颂底层人民反抗精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错勘:__________

(2)糊突:__________

答案:

(1)错误判断

(2)混淆

二、主旨理解

问:"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有何深刻含义?

答:以超自然现象证明窦娥冤情,既表现主人公的坚贞不屈,又暗讽现实司法无法伸张正义,必须借助天地异变才能昭雪冤屈。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窦娥冤》与《赵氏孤儿》复仇主题的异同

答案:同:均展现弱小对抗强权的抗争精神;异:窦娥追求程序正义的失败转向精神胜利,程婴则通过实际复仇完成救赎,反映元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心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