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贺敬之原文
《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返革命圣地延安时创作的抒情诗,以真挚情感和质朴语言再现了延安精神,展现了诗人对革命岁月的深切怀念。
原文
回延安
贺敬之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译文
心脏不要跳得如此剧烈,
风尘别遮蔽我的视线。
我紧握黄土不肯松手,
将它紧紧贴在胸前。
多少次梦中回到延安,
双臂环抱宝塔山。
千万次呼唤你的名字,
延安母亲此刻就在眼前!
注释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直抒胸臆的呼告手法,"呀"增强口语化感染力。
宝塔山:延安地理标志,象征革命精神,"搂定"体现强烈归属感。
母亲延安:拟人化比喻,将革命圣地升华为精神母亲。
创作背景
1956年贺敬之随文艺工作者代表团重返延安。此时距诗人1940年离开延安已十六年,新中国建设如火如荼,诗人通过重访革命圣地,完成对精神原乡的朝圣。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信天游民歌体,双行押韵,每节四行,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
2. 语言艺术:方言词"几回回"、叠字"紧紧儿"强化地域特色,动词"抓""贴""搂"构成动态抒情。
3. 意象系统:黄土、宝塔山、米酒油馍等意象群构成延安记忆的物质载体。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黄土—母亲"的意象转换堪称经典。诗人将具象的黄土通过"贴在心窝上"的动作完成精神升华,最终引出"母亲延安"的终极意象。这种由实入虚的转化过程,既保留了革命记忆的物质基础,又赋予其超越时空的情感价值,形成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完美共振。
范文二
贺敬之创造性地改造了信天游形式。传统民歌中的比兴手法被转化为直抒胸臆的革命抒情,"千声万声呼唤你"的排比句式,既保留民歌的复沓美感,又注入新时代的激情。这种形式创新使诗歌既具民间文学的鲜活生命力,又承载着知识分子对革命历程的深刻反思。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贺敬之作为"十七年文学"代表诗人,其创作具有鲜明革命浪漫主义特征。
艺术手法:呼告修辞("心口呀")、动态细节描写("手抓黄土")、意象叠加(黄土—母亲)。
思想内涵:通过个人还乡经历,展现一代人对革命圣地的集体记忆和精神皈依。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几回回"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答案:陕北方言叠用,强调梦中重返延安的次数频繁,强化思念之深切。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母亲延安"的象征意义
答案:将革命圣地人格化为精神母亲,既体现养育之恩,又暗示革命者永远的精神故乡。
三、表现手法
题目:赏析"手抓黄土我不放"的艺术表现
答案:通过抓土动作细节,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不放"二字以决绝姿态展现刻骨铭心的眷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