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原文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8

大堰河——我的保姆

引导语: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以深情的笔触回忆乳母大堰河,展现底层劳动妇女的苦难与伟大,揭示旧社会的阶级矛盾。读者可通过原文、译文及解析,理解诗人对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感与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原文

大堰河——我的保姆

作者:艾青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译文

大堰河,是我的乳母。

她的名字源自养育她的村庄,

她自幼被卖作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乳母。

我虽是地主家的孩子,

却因吮吸大堰河的乳汁成长,

我更是大堰河的孩子。

注释

"大堰河":实为"大叶荷",艾青化用谐音保留乡土气息。

"童养媳"(tóng yǎng xí):旧社会被买养作未来儿媳的贫困女孩。

"地主的儿子":艾青生父为地主,暗示阶级差异与血缘羁绊的矛盾。

艺术表现:重复句式强化情感,白描手法凸显人物命运。

创作背景

1933年艾青在狱中创作此诗。其出生后被寄养农家,乳母大堰河给予母爱。1932年艾青因"春地画会"活动被捕,狱中回忆童年经历,结合左翼文艺思想完成组诗《大堰河》。

作品解析

1. 结构:采用复沓式段落,形成抒情节奏,末节与首节呼应。

2. 语言:口语化表达与乡土词汇结合,如"抚摸""灶火"等细节具象化。

3. 思想:通过个体命运折射阶级压迫,体现人道主义关怀。

4. 艺术:对比手法(地主儿子/乳母之子)深化主题,叙事与抒情交融。

鉴赏范文

范文一:血乳交融的阶级觉醒

诗中"地主的儿子"与"大堰河的儿子"双重身份形成张力。艾青用"吃了大堰河的奶"这一生理联系,解构血缘决定的阶级属性。乳母粗糙的手掌与温暖的灶火,构建出超越阶级的情感空间。当诗人反复呼唤"大堰河"时,既是个人记忆的复苏,也是知识分子对劳动价值的重新发现。

范文二:细节中的史诗品格

"含着笑"洗菜、"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等日常场景,赋予大堰河具体可感的形象。这些细节如同米勒的油画《拾穗者》,将个体苦难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艾青摒弃概念化描写,用"紫色的灵魂"这样陌生化的比喻,既保持现实主义底色,又注入象征主义深度。

关于《大堰河》的考试重点

1. 文学常识:中国现代诗歌流派(现实主义代表)、艾青诗集《大堰河》出版于1936年。

2. 关键字词:童养媳(tóng yǎng xí)、悉索(xī suō,拟声词)、匾(biǎn)。

3. 意象分析:"灶火"象征母爱温暖,"坟墓"暗示社会压迫。

4. 艺术特色:散文化句式、细节白描、复沓修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紫色的灵魂"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比喻大堰河饱受苦难却依然高贵的生命状态。"紫色"既指伤痕淤血,又象征尊严。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诗歌为何反复强调"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答案:通过复沓句式强化情感认同,表明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同时突出阶级身份与情感归属的矛盾。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艾青《大堰河》与胡适《人力车夫》对底层人物的描写差异。

答案:胡适以旁观者视角表现同情,艾青则以参与者身份融入情感;前者注重社会批判,后者兼具抒情深度。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的艺术效果。

答案:"厚大"突出劳动特征,"抱"体现母爱本能,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立体可感。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紫色的灵魂"谈文学创作中如何表现苦难。

答案示例:优秀作品不应停留于展示苦难,而应挖掘苦难中的精神光芒。正如艾青既写大堰河的伤痕,更突出其生命尊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