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原文翻译讲解
《核舟记》是明代魏学洢的经典说明文,通过描绘一枚桃核雕刻的微型舟船,展现中国古代工艺的精湛技艺与文人雅趣。文章以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语言,将静态工艺品转化为动态艺术想象。
原文
《核舟记》
明·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译文
明朝有位技艺奇巧的人叫王叔远,能用直径一寸的木料,雕刻出宫殿房屋、器具器皿、人物形象,甚至飞禽走兽、树木山石,无不顺应材料的纹理造型,赋予各自的神态。
他曾赠送我一枚核舟,刻画的是苏轼泛舟赤壁的典故。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余,高度约两颗黍粒。中间高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
注释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料(径:直徑)
【罔不】无不(罔:wǎng,通"无")
【大苏泛赤壁】指苏轼《赤壁赋》典故
【黍】古代计量单位,约一粒小米长度
【箬篷】箬竹叶编制的船篷(箬:ruò)
创作背景
明末文人盛行"清玩"之风,魏学洢受王叔远核雕启发写作此文。天启年间阉党专权,作者借工艺之美暗寓对纯粹精神的追求。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总-分"说明顺序,先概述雕刻者技艺,再聚焦核舟细节
2. 语言艺术:动词"覆""隐""执"等精准刻画动态,数词强化真实感
3. 思想内涵:通过"以小见大"手法,展现"道器合一"的传统美学
4. 艺术特色:空间描写由整体到局部,人物塑造兼顾形神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核舟记》的微观宇宙呈现出惊人的艺术张力。作者用"二黍许"量化船舱高度,以"八分有奇"丈量舟身长度,这种精确丈量与"大苏泛赤壁"的文学想象形成奇妙反差。当读者在毫米级的桃核上看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刻字时,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涵的对比达到极致,这正是晚明文人"格物致知"审美观的生动体现。
范文二
魏学洢对核舟人物群的描写堪称古代说明文的典范。"佛印袒胸露乳"的随性与"东坡右手执卷"的专注形成性格对照,而"舟子若啸呼状"的动态捕捉,使静态雕刻产生听觉通感。这种"以文解艺"的二次创作,不仅复现了工艺细节,更通过文学想象完成了艺术升华,使微雕作品获得超越物理尺寸的精神重量。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罔(wǎng)、贻(yí)、黍(shǔ)、糁(sǎn)
2. 文学常识:明代小品文特征、苏轼赤壁典故
3. 艺术手法:空间顺序、细节描写、用典技巧
4. 核心意象:核舟(技艺与智慧的象征)、赤壁(文人精神的投射)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因势象形:__________
(2)轩敞:__________
答案:
(1)顺应材料纹理进行造型
(2)高而宽敞
二、主旨理解
题目: "盖大苏泛赤壁云"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 点明核舟主题,将工艺欣赏提升到文化高度,为后文细节描写提供审美框架。
三、句子赏析
题目: 分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语言特点
答案: "罔不"双重否定强化肯定语气,"因势象形"体现自然美学,"各具情态"突出动态表现,八字凝练概括艺术精髓。
四、比较鉴赏
题目: 《核舟记》与《口技》在描写技艺上有何异同?
答案: 同:都展现民间技艺的精妙;异:前者重空间静态描写,后者重时间动态呈现;前者含文人雅趣,后者具市井气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