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卖火柴的小女孩原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8

卖火柴的小女孩原文解析与鉴赏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经典童话,讲述了一个贫苦女孩在寒冷冬夜卖火柴的悲惨遭遇。本文将呈现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层次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作品的社会批判与诗意表达。

卖火柴的小女孩

安徒生

天气冷得可怕。

正在下雪,黑暗的夜幕开始垂下来了。

这是这年最后的一夜——新年的前夕。

在这样的寒冷和黑暗中,有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正在街上走着。

她离开家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

但那又有什么用呢?

那是一双非常大的拖鞋——那么大,最近她妈妈一直在穿着。

当她匆忙地越过街道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奔着闯过来,吓得她把拖鞋跑落了。

译文

严寒刺骨。

雪花飘落,夜色渐沉。

这是岁末最后一夜——新年前夕。

在这冰天雪地的黑暗中,一个赤脚小女孩蹒跚街头。

离家时她穿着母亲的旧拖鞋,

但那双鞋太过宽大。

横穿马路时,疾驰的马车吓得她遗落了鞋子,

从此只能赤足行走在积雪的街道上。

注释

【新年的前夕】西方传统中圣诞至新年的"第十二夜",象征希望与救赎的时间节点。

【光头赤脚】细节描写突出极度贫困,与节日氛围形成尖锐对比。

【妈妈的拖鞋】借鞋的意象暗示家庭破碎,母亲可能已病逝或酗酒。

【两辆马车】工业革命时期阶级压迫的隐喻,富人马车夺走穷人最后的温暖。

创作背景

1845年创作于哥本哈根,安徒生目睹童工现象后的社会批判之作。当时丹麦正经历工业化转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贫民窟。作家本人童年曾流浪街头,作品中融合了个人记忆与社会观察。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现实-幻想-升华"三段式,火柴的每次点燃都推进幻想层次,最终导向宗教式救赎。

2. 语言艺术:冷色调词汇(雪/黑暗/寒冷)与暖意象(烤鹅/圣诞树/祖母)形成张力性并置。

3. 思想内核:通过小女孩的"看见"与市民的"看不见",揭示社会认知的盲区。

4. 艺术创新:首次在童话中植入现实主义细节,打破传统童话的奇幻套路。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火柴微光中的双重镜像

安徒生构建了极具现代性的叙事结构:当小女孩划亮火柴,火焰既照亮温暖幻象,也照出现实阴影。第三次点燃时出现的圣诞树,装饰品竟化作天上星星坠落——这个细节暗喻宗教信仰在工业时代的陨落。作家用诗意的死亡结局完成对社会的控诉:当无数路人跨过女孩尸体时,他们踩碎的不仅是雪花,更是人性的基本温度。

范文二

雪夜里的符号学隐喻

文本中的"雪"具有三重象征:自然界的严寒、社会的冷酷、宗教的净化。而反复出现的"玻璃"意象(橱窗/冰凌/结冰的睫毛)构成透明的隔膜,暗示阶级之间的可视不可及。最具冲击力的是烤鹅从盘子里跳出的超现实场景,这种"物对人的反噬"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本质。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词语:

【垂下来】chuí xià lái:夜幕降临的动态描写

【第十二夜】宗教节日,主显节前夜

【火柴梗】huǒ chái gěng:燃烧后的炭化部分,象征生命耗尽

2. 文学常识:

安徒生童话创作分期(1835-1845浪漫主义,1845-1857现实主义转向)

丹麦黄金时代文学特征(民族性、基督教人道主义)

3. 意象系统:

寒冷意象链:雪/风/冰/霜——社会冷酷

温暖意象群:火炉/烤鹅/烛光——生存渴望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垂下来:__________

(2)第十二夜:__________

答案:

(1)夜幕缓缓降临的动态过程

(2)1月5日主显节前夜,基督教重要节日

二、主旨理解

题目:小女孩五次划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有何象征意义?

答案:

火炉-温饱需求/烤鹅-食物渴望/圣诞树-精神慰藉/祖母-亲情寄托/天堂-终极救赎,呈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递进与破灭。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卖火柴的小女孩》与《丑小鸭》的结局设计差异

答案:

前者以死亡实现宗教救赎,后者以蜕变达成社会认同。反映安徒生早期浪漫主义与中期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转变。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雪地里冻死的女孩"场景,论述文学中的儿童形象社会功能

答案示例:

儿童纯真视角能强化社会批判力度,其无辜受害者的身份更能暴露体制缺陷。从狄更斯的奥利弗到安徒生的小女孩,19世纪文学常用儿童苦难叩问社会良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