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9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引导语:李白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龙标,写下这首深情之作,以杨花、子规等意象寄托对友人的牵挂与慰藉,展现了盛唐诗人间的真挚情谊。

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杨花凋零子规哀鸣时,听说你被贬龙标已过五溪。

我将满心愁绪托付明月,随长风直送到夜郎之西。

注释:

【杨花落尽】暮春景象,暗喻飘零之感。

【子规啼】杜鹃啼血,象征离愁(典出《华阳国志》)。

【五溪】湘西五条河流,指荒远之地。

【夜郎西】龙标在今湖南洪江,唐属夜郎西部,极言偏远。

艺术表现:以"愁心"拟物,与明月、风构成超时空的抒情链。

创作背景:

公元753年,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被贬龙标尉。李白此时正漫游吴越,得知消息后作此诗。唐代贬官制度严苛,龙标属瘴疠之地,生死难料。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二句写景叙事,后二句抒情,转折自然。

2. 语言:选用"落尽""啼"等衰飒字眼,强化悲凉基调。

3. 思想:突破地理限制的精神慰藉,体现盛唐文人风骨。

4. 艺术:将无形愁思具象化,开创"明月寄情"新模式。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李白此诗最动人处在于时空的超越性。物理距离上,龙标与诗人相隔千山万水;精神距离上,却通过明月达成瞬间联通。这种"缩地术"般的艺术处理,既承袭了《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的抒情传统,又以"随风"二字赋予动态美感。清人沈德潜评"语淡而情浓",正是捕捉到诗人举重若轻的笔力。

范文二

诗中意象群构成完整的隐喻系统:杨花暗示命运飘摇,子规指向离殇之痛,五溪象征政治险途,明月成为情感载体。值得注意的是"夜郎西"的地理错位——龙标实际在夜郎东,这种有意的方位偏差,恰暴露诗人内心对蛮荒之地的恐惧放大。这种潜意识的地理重构,比直写更深刻展现对友人的担忧。

关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左迁(zuǒ qiān)、子规(zǐ guī)、五溪(wǔ xī)

【文学常识】七言绝句体裁,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

【知识要点】唐代贬官制度、夜郎地理概念演变

【意象意境】暮春意象群的政治隐喻,明月意象的抒情功能

【名句默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左迁:__________

(2)闻道:__________

答案:

(1)降职

(2)听说

解析:注意"左迁"为古代特定政治术语。

二、主旨理解

题目:"我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手法?

答案:拟物手法,将抽象愁绪具象化为可寄送之物,通过明月媒介实现超越空间的情感传递。

解析:需区分拟人与拟物的差异,此处主体是"愁心"而非明月。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李白此诗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抒情方式差异。

答案:李白诗借助自然意象间接抒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王维诗通过劝酒场景直接抒情,体现现实主义风格。前者重精神共鸣,后者重现实关怀。

解析:盛唐送别诗的两种典型范式。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杨花落尽子规啼"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以哀景衬哀情,奠定全诗悲凉基调;暮春意象暗示友人政治生命的凋零;自然物候与人事变迁形成双重隐喻。

解析:起句的"兴"手法运用。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明月"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文化符号意义?

答案示例:明月是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象征高洁品格,寄托思乡怀人之情,具有永恒、澄澈、普照等多重文化内涵。从《诗经》"月出皎兮"到张若虚"海上明月共潮生",形成完整的抒情传统。

解析:需结合具体作品阐释抽象概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