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高鼎古诗原文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的一首田园诗代表作,描绘了春日乡村的恬静生活与儿童放纸鸢的活泼场景。诗中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感交融,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深切眷恋。
原文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译文
早春二月野草生长黄莺飞舞,
杨柳轻拂堤岸沉醉在朦胧春雾中。
孩童们放学后早早归家,
急忙趁着东风放飞纸做的风筝。
注释
草长莺飞:描绘早春生机,"长"(zhǎng)指草木生长动态。
醉春烟:拟人手法,"醉"字赋予杨柳以情感,表现春雾的迷离之美。
纸鸢:古称风筝,"鸢"(yuān)原指猛禽,此处喻风筝翱翔姿态。
东风:春季特有物候,暗含"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孟郊诗意。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春,时高鼎因科场失意暂居浙江农村。诗人将仕途挫折转化为对田园生活的观察,纸鸢意象既写实又隐喻其未泯的壮志。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铺陈自然景观,后两句聚焦人文活动,形成由远及近的镜头式推进。
2. 语言艺术:"醉"字双关,既状杨柳之态,又抒诗人之情;"忙趁"二字活化儿童急切心理。
3. 思想内涵:表面写田园之乐,深层寄托着对自由精神的向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脉相承。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高鼎此诗最妙处在动静相宜的构图。"草长莺飞"是自然界的蓬勃生机,"放纸鸢"是人间的生活趣味。诗人以春烟为底色,将杨柳的静姿与儿童的动态并置,形成富有层次的春日画卷。末句"东风"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暗含对时代机遇的期待,使寻常景物具有了象征意义。
范文二
诗中"醉"字的运用堪称诗眼。表面写杨柳沉醉春雾,实则反映诗人对田园生活的陶醉。这种物我交融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具感染力。清代诗论家沈德潜曾评此诗"得闲适之趣而不堕浅俗",正指其能以平常语写非常情,纸鸢这一意象既符合儿童嬉戏的真实场景,又暗喻诗人虽居乡野仍心向云霄的精神状态。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拂(fú)堤、纸鸢(yuān)、醉(zuì)春烟
文学常识:高鼎为清代道光年间诗人,属性灵诗派后期代表
意象解析:东风象征生机与机遇,纸鸢隐喻自由志向
意境特征:清新明快的田园意境中隐含淡淡惆怅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拂堤:__________
(2)趁:__________
答案:
(1)轻轻擦过堤岸
(2)利用(某种时机)
二、主旨理解
问:诗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答:反映清代乡村教育相对宽松的教学节奏,与"忙趁"形成对比,突出儿童天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村居》与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在表现田园生活上有何异同?
答案:同者皆重细节描写,异者高诗侧重瞬间场景捕捉,范诗多作全景式铺叙。高鼎写儿童嬉戏具瞬时性,范成大记农事活动更具历时性。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拂堤杨柳醉春烟"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运用拟人修辞,"拂"字显杨柳柔姿,"醉"字赋景物以情感,春烟的朦胧感与杨柳的动态感交融,构成如梦似幻的春日画面。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现实启示?
答案示例:启示人们要善于把握机遇(东风),及时践行理想(放纸鸢)。在教育领域可引申为顺应儿童天性,在适当时机开展实践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