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罗刹海市蒲松龄原文全文

罗刹海市蒲松龄原文全文

时间:2025-11-24 18:34:19

罗刹海市蒲松龄原文全文解析

《罗刹海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奇幻名篇,通过虚构的海外异域讽刺现实社会美丑颠倒的现象。本文将呈现原文、译文、注释及多维解读,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寓庄于谐的经典之作。

罗刹海市(节选)

蒲松龄

马骥,字龙媒,贾人子。美丰姿,少倜傥,喜歌舞。

辄从梨园子弟,以锦帕缠头,美如好女,因复有"俊人"之号。

十四入邑庠,即知名。父衰老,罢贾而居。谓生曰:

"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吾儿可仍继父贾。"

译文

马骥,字龙媒,是商人的儿子。容貌俊美,年少时风流洒脱,喜爱歌舞。

常常跟着戏班演员,用锦帕包头,美丽如同少女,因此又有"俊人"的称号。

十四岁考入县学,很快就知名。父亲年老体衰,放弃经商闲居。对儿子说:

"几卷书本,饿了不能煮着吃,冷了不能当衣穿。我儿还是继承父业经商吧。"

注释

【邑庠】古代县学的别称,明清时称通过童试者为"入庠"。

【梨园子弟】唐代玄宗在梨园训练乐工,后世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

【倜傥(tì tǎng)】洒脱不拘束,出自《晋书·袁宏传》"少有逸才,文章绝丽,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此处形容马骥年少时的潇洒气质。

创作背景

康熙十八年(1679),蒲松龄四十岁时完成《聊斋志异》初稿。此时作者已六次乡试落第,长期坐馆教书,对社会中"形骸徒具"的科举制度和"妍媸颠倒"的官场现象有深刻观察。故事原型可能受到《山海经》海外经记载与唐代《酉阳杂俎》影响。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双层嵌套叙事,马骥海外见闻与罗刹国官场描写形成镜像结构。

2. 语言艺术:白描中暗藏机锋,"以丑为美"的细节描写具有强烈戏剧反差。

3. 思想内涵:通过海外奇谈影射现实社会价值扭曲现象,体现"孤愤"精神。

4. 艺术创新:将志怪传统与现实批判结合,开创"借幻写实"的讽刺范式。

范文一

《罗刹海市》的讽刺艺术达到古代文言小说的高峰。蒲松龄精心设计"相国双耳背生"、"五官俱颠倒"等荒诞细节,将现实中的官场丑态具象化为生理畸形。当马骥以煤涂面反而得宠时,美丑标准的荒谬性被推到极致。这种"反常合道"的写法,比直接批判更具艺术张力,正如但丁《神曲》通过地狱见闻揭露人间罪恶,体现出东西方讽刺文学共通的美学智慧。

范文二

马骥形象承载着蒲松龄的双重思考。作为商人子弟却醉心文艺,暗示作者自身儒商家庭背景;其海外漂泊经历则隐喻知识分子在价值混乱时代的生存困境。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结尾马骥选择回归正常世界,这种"出走-归来"的叙事模式,不同于《桃花源记》的避世理想,反而更接近《镜花缘》的入世关怀,体现清初文人既批判现实又不弃尘世的复杂心态。

关于《罗刹海市》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聊斋志异》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特点;蒲松龄"雅爱搜神"的创作观。

【关键字词】"倜傥"读音tì tǎng;"邑庠"指明清县级官学;"梨园"典故出自唐玄宗。

【艺术手法】对比衬托(美丑倒置)、象征手法(以形体畸形喻道德缺陷)。

【思想主旨】揭露封建社会价值标准扭曲现象,表达"孤愤"之情。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罢贾:__________

(2)丰姿:__________

答案:

(1)停止经商

(2)美好的容貌姿态

二、主旨理解

题目:"以煤涂面"情节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答案:讽刺现实社会中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价值标准混乱现象。

三、比较鉴赏

题目:《罗刹海市》与《镜花缘》在讽刺手法上有何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采用海外游历框架;不同在于蒲松龄侧重美丑对比,李汝珍偏重制度夸张。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数卷书,饥不可煮,寒不可衣"的深层含义。

答案:通过物质与精神价值的对立,反映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