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夜雨寄北李商隐原文

夜雨寄北李商隐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9

夜雨寄北:李商隐的羁旅之思与时空对话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以简练语言构建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展现晚唐士人漂泊中的深沉思念。本文通过原文对照、逐句解析与多维鉴赏,揭示诗中"巴山夜雨"意象的独特美学价值。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询问我的归期,我却难以确定具体日期。

此刻巴山的夜雨正渐渐涨满秋天的池塘。

何时才能与你一起剪烛西窗下,

回头细说今夜巴山听雨的情境。

注释

【君问句】问答结构形成时空呼应,"未有期"三字包含宦游无奈

【巴山句】"涨"字动态呈现秋雨绵长,池水暗喻愁思积聚

【何当句】"剪烛"典出《汉书》"剪烛待旦",喻彻夜长谈

【却话句】双重时空折叠:未来回忆现在,构思精妙

创作背景

大中六年(852年)作于梓州幕府任职期间。时年李商隐丧妻独居,应友人(一说妻子)北方来信而作。晚唐党争导致诗人长期漂泊,巴蜀秋雨成为其精神困境的物化象征。

作品解析

1. 结构艺术:问答体打破单向抒情,虚拟对话拓展诗意空间

2. 时空处理:现在-未来-过去的环形叙事,突破线性时间限制

3. 意象组合:夜雨、秋池、烛火构成幽暗温暖的矛盾统一体

4. 情感表达:表面平静的叙述下隐含生命漂泊的深层焦虑

鉴赏范文

范文一:雨幕中的时空迷宫

李商隐创造性地将物理时空转化为心理时空。"巴山夜雨"既是实景又是情感载体,涨满的秋池暗示愁绪的不可测量。末两句设想未来回忆现在,这种时空折叠手法比西方现代文学的意识流早了一千年。诗人用烛光穿透雨夜黑暗,在虚幻的相聚场景中寄托对精神归宿的渴望。

范文二:克制中的深情

全诗避用任何抒情性形容词,仅通过动作描写传递情感。"问-答-想-说"的叙事链构成完整的情感闭环。值得注意"却话"的微妙处理:不是直接倾诉思念,而是选择转述此刻的孤独,这种间接表达方式更显情谊深厚。宋人评此诗"语浅情深",正是对其白描艺术的准确概括。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词:涨(zhǎng)、剪烛(典出《西京杂记》)

2. 文学常识:李商隐属晚唐"小李杜",善用典故称"獭祭鱼"

3. 意境特征:秋雨绵长的忧郁美与烛火温暖的慰藉感并存

4. 艺术手法:虚实相生、时空跳跃、意象并置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却话巴山夜雨时"中"却"的含义

答案:回头,表转折性承接

解析:此处"却"非现代汉语的转折连词,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深层情感

答案:表面写相聚期待,实则暗含人生无常的隐忧

解析:烛火意象象征短暂温暖,与夜雨的永恒形成对照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杜甫《月夜》的抒情方式差异

答案:杜诗直写妻子形象,李诗通过场景转换间接抒情

解析:体现唐诗由盛唐的雄浑向晚唐的婉约风格演变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画面效果

答案:以听觉(雨声)带动视觉(池涨),用景物渐变暗示时间流逝

解析:"涨"字精准捕捉雨势持续的过程性特征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本诗理解"距离产生美"的审美原理

答案示例:时空距离将现实苦难转化为审美对象,印证了"诗可以怨"的传统

解析:文学创作常通过对痛苦的审美化处理实现精神超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