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厨房TXL金银花原文阅读:苏轼《金银花》诗解与鉴赏
引导语:苏轼《金银花》以寻常草药入诗,展现其超然物外的生命哲学。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助读者理解诗中物我两忘的禅意。
原文
金银花
宋·苏轼
金银花发满溪津,
蜂蝶纷纷过墙去,
却疑春色在邻家。
译文
溪边渡口开满金银花,
蜜蜂蝴蝶纷纷飞过院墙,
让人误以为春色都在邻居的庭院中。
注释
金银花:忍冬科植物,花初白后黄,故名。苏轼借其生命形态暗喻世事变迁。
蜂蝶纷纷:以动物本能反衬人类认知局限,"纷纷"二字强化群体盲动性。
疑春色在邻家:化用晚唐王驾《雨晴》"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改"飞来"为"纷纷",更显惶惑。
创作背景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于定惠院见金银花盛开而作。此时其诗风由豪放转向内敛,常借微小物象寄托哲思。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三句递进式结构,由物及人,最后点睛议论,符合宋诗"以议论为诗"特点。
2. 语言艺术:"纷纷"与"疑"形成动作与心理的张力,动词选用精准。
3. 思想内涵:表面写赏花情趣,实则暗喻"当局者迷"的认知困境,与《题西林壁》异曲同工。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苏轼此诗以寻常花草为切入点,构建双重隐喻空间。金银花朝白暮黄的变色特性,恰似诗人历经荣辱的人生体验。"蜂蝶纷纷"的盲从姿态,暗讽新旧党争中的政治投机者。末句"疑"字最见功力,既保留唐诗的含蓄余韵,又开创宋诗理性思辨的先声。
范文二
诗中暗藏禅宗机锋。金银花作为药材本具治愈功能,而诗人却将其转化为精神疗愈的象征。"春色在邻家"的错觉,揭示人类永恒的存在困境——总将他者之境幻想为理想国。这种对认知局限的清醒认识,比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进取姿态更显深刻。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苏轼"黄州时期"创作特征;唐宋诗转换关键节点。
意象体系:金银花(无常)、蜂蝶(从众)、春色(理想)的象征系统。
艺术手法:化用与点铁成金的区别;宋诗议论化与唐诗意象化的比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纷纷"在诗中的作用
答案:既描摹蜂蝶数量之多,又暗示盲目趋附的心理状态,为后文"疑"字铺垫。
二、主旨理解
题目:末句体现了怎样的认识论?
答案:揭示认知受限于所处位置,与"不识庐山真面目"同理,体现苏轼"静观自得"的哲学思想。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苏轼与陆游咏物诗的差异
答案:苏轼咏物重在哲思升华,物我相忘;陆游咏物多寄托家国之悲,物我对立。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此诗理解现代社会的信息茧房现象?
答案示例:"蜂蝶纷纷"恰似算法推送下的信息窄化,"疑春色在邻家"正是对异质认知的误判,揭示突破认知局限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