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通过登临远眺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全词意境雄浑,情感激荡,展现了词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英雄失路的苦闷。
原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宋】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
楚地千里秋色清朗,江水向天边流去,秋色无边无际。
眺望远山,像美人头上的玉簪和发髻,却只能勾起愁恨。
夕阳斜照楼头,孤雁哀鸣声中,我这漂泊江南的游子。
把腰间宝剑看了又看,将栏杆拍了又拍,无人理解我登临的深意。
不要说鲈鱼鲜美可食,西风已起,张季鹰是否归乡?
若只顾置办田产房屋,恐怕无颜面对有雄才大略的刘备。
可叹岁月流逝,在风雨中忧愁,树木尚且如此(人何以堪)!
请谁唤来红巾翠袖的佳人,为我擦去英雄失意的泪水?
注释
遥岑(cén):远山。
玉簪螺髻:形容远山如美人头上的碧玉簪和螺旋形发髻。
吴钩:古代吴地所造弯刀,此处指宝剑。
季鹰:西晋张翰,字季鹰,因思故乡鲈鱼而辞官归隐。
刘郎:指刘备,曾斥责许汜只知求田问舍。
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桓温见昔日所植柳树已十围,慨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倩(qìng):请托。
红巾翠袖:代指歌女。
揾(wèn):擦拭。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南归十余年,抗金主张屡遭压制,英雄无用武之地。登建康赏心亭远眺,眼见山河壮丽却报国无门,遂将满腔悲愤倾注词中。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上阕写景抒情,下阕用典言志,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2. 语言艺术:善用比喻(玉簪螺髻)、典故(季鹰归未)和动作描写(看吴钩、拍栏杆),使抽象情感具象化。
3. 情感表达:由景生情,由情入理,将个人失意与家国忧患紧密结合。
4. 艺术境界:雄浑中见悲凉,豪放中含沉郁,体现辛词"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的特质。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辛弃疾以"看吴钩""拍栏杆"两个典型动作,将英雄失路的焦灼刻画得入木三分。吴钩本是杀敌利器,如今只能空自凝视;拍遍栏杆的细节,更显出无人理解的孤独。这种外化的动作描写,比直抒胸臆更具感染力。词人通过肢体语言,将内心的愤懑与不甘宣泄无遗,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一位壮志难酬的英雄在亭中徘徊踯躅的身影。
范文二
下阕连用三个典故构成精妙的情感递进:先反用张翰典故表明不归隐的决心,再用刘备故事批判苟且偷安,最后借桓温之叹抒发时不我待的焦虑。这种"典故集群"的运用,既展现了词人深厚的学养,又使抒情说理具有历史纵深感。三个典故如同三个台阶,将词人的家国情怀推向高潮,最终凝结为"揾英雄泪"的悲怆画面,余韵悠长。
关于《水龙吟》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岑(cén)、吴钩、季鹰、刘郎、倩(qìng)、揾(wèn)
2. 文学常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代表,与苏轼并称"苏辛"
3. 艺术手法:比喻、用典、动作描写、情景交融
4. 意象分析:落日断鸿象征飘零,玉簪螺髻隐喻愁恨,红巾翠袖反衬孤独
5. 思想主旨:抒发报国无门之愤,体现爱国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词中的意思:
(1)遥岑远目:__________
(2)倩何人唤取:__________
答案:
(1)远山
(2)请托
解析: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言实词含义。
二、主旨理解
问:"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通过凝视宝剑、拍打栏杆的动作,表达壮志难酬的愤懑和无人理解的孤独。
解析:典型动作描写是辛词抒情的重要特色。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辛弃疾《水龙吟》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抒情方式有何不同?
答:苏词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慕抒发旷达之情,辛词则通过自我形象刻画表达悲愤之意。前者超脱,后者沉郁。
解析:同属豪放派,但苏轼偏重历史观照,辛弃疾侧重现实感慨。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艺术表现。
答:化用桓温典故,将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悲痛与自然景物相联系,使抽象情感具象可感。三个短句节奏急促,强化了时光飞逝的紧迫感。
解析:用典与直抒相结合是辛词重要特色。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中英雄泪的深层含义?
答案示例:这泪水既是为个人遭遇而流,更是为山河破碎、报国无门而流。表面是儿女情长的描写,实则寄托着深沉的家国之痛,展现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先忧后乐"的精神境界。
解析:分析诗词意象需结合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