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赋原文字数统计与文本解析
《上林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以夸饰笔法描绘帝王苑囿之盛,反映汉代大一统气象。本文通过原文呈现、白话翻译、典故注释及多维解析,揭示其铺陈艺术与正织隐喻。
原文
上林赋
[汉]司马相如
「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
「于是乎周览泛观,缜纷轧芴,芒芒恍忽……」
(注:此处为节选,全文共4184字)
译文
(节选译文)
「左边直达苍梧郡,右边连接西域极地,丹水从南面流过,紫渊在北面穿行……」
「于是纵目四望,景物纷繁交错,浩渺恍惚难以辨识……」
注释
苍梧:郡名,今广西梧州,象征疆域辽阔
缜纷轧芴(zhěn fēn zhá wù):形容景物密集交错貌
芒芒恍忽:视觉上的模糊朦胧感,体现赋体"穷形尽相"的描写特点
创作背景
汉武帝时期扩建上林苑,司马相如应诏作赋。赋中虚写苑囿规模,实为讽谏帝王节制游猎,暗含"劝百讽一"的创作意图。据《史记》载,相如作此赋时已患消渴症(糖尿病),仍倾力完成宏篇。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总-分-总"框架,先铺陈地理疆界,再细述山水物产,终归于节俭主题
2. 语言艺术:运用"联边字"(偏旁相同的字群)如"汹涌澎湃",强化视觉冲击
3. 思想内涵:表面颂扬帝国气象,深层通过"亡是公"虚构人物暗示讽喻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上林赋》的时空建构极具匠心。司马相如以"东西南北"四方定位展开全景描写,形成"仰观宇宙之大"的审美效果。其笔下"八川分流"的动态场景,实则暗合阴阳五行学说。这种将地理空间与哲学观念融通的写法,开创了汉代大赋"体国经野"的典范。
范文二
赋中"于是酒中乐酣"段落的声色描写,暴露了作者矛盾心态。极写钟鼓馔玉之盛后,突然转入"曲终奏雅"的节俭劝诫,形成巨大张力。钱钟书曾指出这种"劝百讽一"的结构实为"欲抑先扬"的修辞策略,反映文人在皇权压力下的生存智慧。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散体大赋特征
字词读音:俶傥(tì tǎng)瑰玮,崴磈(wēi kuǐ)嵔廆(wēi huì)
意象解析:"离宫别馆"象征奢靡,"灵圉燕闲"暗示讽谏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丹水更其南"的"更":
答案:流过(通"庚"字假借义)
解析:需结合《说文解字》"更,改也"的引申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上林赋》结尾"务在独乐"的深层含义是?
答案:表面主张君主享乐,实为反语讽喻,揭示"与民同乐"的正织理想
三、艺术特色
题目:分析"荡荡兮八川分流"的修辞效果
答案:叠字"荡荡"增强气势,"八川"用数字夸张,体现汉赋"写物图貌,蔚似雕画"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