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原文与赏析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原文与赏析

时间:2025-08-25 10:15:02

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原文与赏析

本文全面解析毛泽东词作《浪淘沙·北戴河》,涵盖原文、白话译文、字词注释、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描写北戴河壮景与历史沉思的经典作品。

原文

《浪淘沙·北戴河》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

译文

大雨倾泻在幽燕大地,

白色浪涛直冲云天,

秦皇岛外的渔船仍在作业。

茫茫海面已看不见踪影,

不知驶向何方?

千年前的往事浮现,

曹操曾在此策马扬鞭,

东临碣石山留下著名诗篇。

如今又是秋风萧瑟的季节,

但人间早已换了新颜。

注释

【幽燕】古代幽州、燕国之地,今河北北部。

【滔天】形容浪涛汹涌,直逼天际。

【魏武】指曹操,死后追尊魏武帝。

【碣石】山名,曹操《观沧海》写作地。

【遗篇】指曹操《观沧海》诗。

【萧瑟】形容秋风吹拂的声音。

创作背景

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休养期间创作此词。时值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初期,词人面对渤海壮景,联想起曹操东征乌桓的历史足迹,抒发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慨。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上阕写景,下阕怀古,结尾转入现实,形成完整时空脉络。

2. 语言艺术:"白浪滔天"以夸张手法展现海景气势,"挥鞭"二字活化历史人物形象。

3. 思想内涵:通过古今对比,既肯定历史人物的功业,更凸显新时代的变革意义。

4. 艺术手法:化用曹操《观沧海》意象,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诗意对话。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作开篇即以"大雨""白浪"构建壮阔图景,渔船的渺小与自然的伟力形成强烈对比。下阕笔锋突转,将曹操"东临碣石"的典故信手拈来,展现作者吞吐古今的气魄。末句"换了人间"四字力透纸背,既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认知,更是对新时代的豪迈宣言。这种将个人情怀与时代精神熔铸一体的创作手法,正是毛泽东诗词的独特魅力。

范文二

全词最具匠心处在于时空的巧妙折叠。上阕的渔船是现实符号,下阕的魏武是历史镜像,而"萧瑟秋风"的意象将二者紧密勾连。曹操笔下"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苍凉,在此转化为"换了人间"的昂扬。这种对古典意象的创造性转化,既延续了传统诗词的审美基因,又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与创新精神。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词牌"浪淘沙"双调五十四字体,始见于李煜词。

2. 关键字词:幽燕(yōu yān)、碣石(jié shí)、挥鞭(huī biān)。

3. 意象解析:"白浪滔天"象征革命浪潮,"换了人间"指社会制度变革。

4. 表现手法:对比(古今)、用典(曹操)、象征(秋风喻时代变迁)。

5. 思想主旨: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歌颂新时代的伟大变革。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幽燕:__________

(2)遗篇:__________

答案:

(1)古代幽州、燕国地区,今河北北部

(2)指曹操留下的《观沧海》诗

二、主旨理解

题目:"换了人间"在全词中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既指自然景观的季节更替,更隐喻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表达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自豪之情。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词与曹操《观沧海》的情感基调差异。

答案:曹操诗侧重征战途中的苍凉感慨,毛词则充满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二者同写渤海景象却呈现不同时代精神。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的艺术效果。

答案:以时间跨度制造历史纵深感,"挥鞭"动态描写使历史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为下文的古今对比奠定基础。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哲学内涵?

答案示例:揭示历史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强调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启发人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时代变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