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原文与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创作的经典词作,以雄浑笔触描绘娄山关战役的壮烈场景,展现了红军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艺术特色等多角度解析这首词的思想内涵与审美价值。
原文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译文
凛冽的西风呼啸,长空中大雁鸣叫,霜晨的残月高悬。
在这霜晨残月下,战马踏出细碎的蹄声,军号声低沉呜咽。
莫说雄关像铁一般坚固,如今我们正迈开步伐重新跨越。
重新跨越时,只见苍茫群山如海浪起伏,落日余晖红如鲜血。
注释
西风烈:烈,形容风势猛烈。开篇以自然环境烘托战前肃杀氛围。
长空雁叫霜晨月:通过"雁叫""霜晨"等意象(yì xiàng),构建寒冷萧瑟的黎明场景。
喇叭声咽:咽(yè),声音哽塞。拟人化描写军号的悲壮,暗示战斗惨烈。
雄关漫道真如铁:漫道,休说。用反诘语气强调红军必胜信念。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比喻(bǐ yù)手法将自然景象符号化,形成震撼的视觉画面。
创作背景
1935年2月,红军二渡赤水后发起娄山关战役。此役是遵义会议后首次大捷,毛泽东在行军途中创作本词。当时红军刚经历湘江惨败,词中既反映战争残酷,更彰显重整旗鼓的决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上阕写景叙事,下阕抒情言志,符合词牌传统又突破婉约风格。
2. 语言艺术:"碎""咽"等动词精准传神,"如海""如血"的比喻构成经典意象群。
3. 思想内涵:通过战争场景的具象描写,升华为革命英雄主义的抽象表达。
4. 审美价值: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融合,创造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作以"西风烈"三字劈空而来,瞬间奠定苍劲基调。上阕连续使用声音意象:雁叫、马蹄、喇叭,构成多声部战场交响。尤其"咽"字既写军号声,又暗喻战士流血不流泪的悲壮。下阕"真如铁"到"从头越"的转折,展现红军蔑视困难的气魄。结尾两个"如"字比喻,将空间(山)与时间(夕阳)凝固成永恒的革命图腾。
范文二
毛泽东善用传统词牌表现现代革命题材。本词巧妙化用李白《忆秦娥》的格律,却注入全新内涵。"霜晨月"的重复使用,既符合词牌要求,又强化行军环境的艰苦。最富创造力的是结尾意象:以"海"喻山显示视野的开阔,以"血"喻阳暗示牺牲的惨烈。这种将自然景物政治符号化的手法,成为毛泽东诗词的典型特征。
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咽(yè)、漫(màn)道、缘(yuán)
2. 文学常识:忆秦娥为双调小令,李白创调,毛泽东拓展为豪放词风
3. 意象分析:"残阳如血"包含色彩象征(红色革命)与时间隐喻(黑暗将至)
4. 表现手法:视听结合(上阕)、比喻夸张(下阕)、虚实相生(场景与理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喇叭声咽:__________
(2)漫道真如铁:__________
答案:
(1)声音哽塞
(2)休说
二、主旨理解
题目:"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答案:展现红军蔑视困难、勇于突破的豪情,暗喻革命事业虽遇挫折仍坚定前行的信念。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词与李白《忆秦娥》在情感基调上的差异。
答案:李白词写个人离愁,充满婉约感伤;毛泽东词写集体抗争,充满豪迈斗志,体现不同时代的精神特质。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艺术效果。
答案:运用比喻和色彩对比,既展现壮阔的自然景象,又象征革命征程的艰险与牺牲,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