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越人歌》原文与赏析

《越人歌》原文与赏析

时间:2025-08-24 12:00:02

《越人歌》原文与赏析

《越人歌》是春秋时期流传于越地的民歌,以质朴语言描绘越人泛舟时的心境,展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世界。本文将从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多角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原文

《越人歌》

佚名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译文

今夜是怎样的夜晚啊,我驾着小舟在江心漂流。

今天是怎样的日子啊,竟能与王子同乘一舟。

承蒙不弃我的羞怯啊,不计较我的粗鄙。

心中纷乱难以平静啊,只因结识了王子。

山上有树木啊树木有枝桠,

心中爱慕您啊您却不知晓。

注释

搴(qiān)舟:划船。搴为拔取之意,此处指持桨行船。

不訾(zī)诟耻:不计较羞辱。訾指计量,诟耻即耻辱。

心几烦:内心纷乱。几通"机",指细微情绪变化。

木有枝:谐音双关"木"与"慕","枝"与"知",暗喻情感无法传递。

创作背景

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楚国王子鄂君子皙泛舟时,越人船夫以本族语言唱诵此歌。作品产生于春秋时期楚越文化交融阶段,反映了底层劳动者对贵族既仰慕又自卑的复杂心理,是现存最早的汉语译介民歌之一。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前四句以"今夕何夕""今日何日"形成时空对仗,后两句以比兴作结。

2. 语言质朴却暗藏机巧,"木有枝"运用谐音双关,体现民间文学智慧。

3. 情感表达层次分明,从意外惊喜到忐忑不安,最终归于怅惘,展现细腻心理变化。

4. 艺术上开创"楚辞体"先河,句式长短交错,虚词"兮"的运用增强咏叹韵味。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越人歌》最动人处在于其含蓄深沉的情感表达。船夫面对身份悬殊的王子,既为偶然际遇欣喜,又因阶级差异惶恐。"蒙羞被好"四字凝练展现卑微者的自尊与敏感,而"山有木"的比兴将无法言说的爱慕转化为自然意象。这种以物寄情的手法,直接影响后世《楚辞》的香草美人传统。全诗无一字直抒胸臆,却通过动作描写与心理独白,构建出立体情感空间。

范文二

作为文化交融的产物,《越人歌》具有特殊的人类学价值。越族船夫用楚语演唱本族民歌的现象,生动呈现春秋时期民族交往的真实图景。诗中"王子"与"越人"的互动,折射出当时贵族与平民的微妙关系。结尾"君不知"的叹息,不仅是个体情感的失落,更隐喻着不同文化阶层间的理解隔阂。这种跨越时空的普遍性情感,使作品至今仍能引发共鸣。

关于《越人歌》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我国最早译介民歌,收录于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篇

2. 关键字词:搴(qiān)舟、訾(zī)、诟(gòu)耻

3. 艺术手法:比兴、谐音双关、重章叠句

4. 意象分析:"山木"象征稳固情感,"枝"暗喻情感分支

5. 思想内涵:展现劳动人民情感智慧,反映阶级差异下的心理状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搴舟:__________

(2)訾:__________

答案:

(1)划船

(2)计量

二、主旨理解

问:"山有木兮木有枝"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运用谐音双关手法,"木"谐"慕","枝"谐"知",表面写自然景物,实则表达爱慕之情难以传递的惆怅。

三、比较鉴赏

题目:《越人歌》与《诗经·关雎》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

答:同:均采用比兴手法表达爱慕。异:《关雎》直白热烈,《越人歌》含蓄隐晦;前者表现平等恋爱,后者反映阶级差异下的仰慕。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心悦君兮君不知",谈谈古代民歌的情感表达特点。

答:古代民歌善用自然意象托物言志,以含蓄方式传递复杂情感。这句诗通过人与物的对比,展现欲言又止的心理状态,体现中华民族含蓄蕴藉的审美传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