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与赏析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与赏析

时间:2025-08-21 10:00:03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与赏析

本文解析苏轼豪放词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展现词人报国壮志与洒脱胸襟。

原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暂且抒发少年般的狂放,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

头戴锦帽身穿貂裘,千骑驰骋席卷山冈。

为酬谢全城百姓随行,我要亲手射杀猛虎,如同当年的孙权。

酒意正浓胸怀更豪迈,鬓发微白又有何妨?

何时能像冯唐持节云中,重新被朝廷起用?

定将拉开雕弓如满月,瞄准西北,射落天狼星。

注释

左牵黄,右擎苍:黄指黄犬,苍指苍鹰,狩猎装备展现豪情。

孙郎:孙权典故,《三国志》载其曾射虎显勇。

冯唐:汉文帝时老臣,此处喻指渴望朝廷重用。

天狼:星宿名,代指西夏侵略者,体现卫国壮志。

艺术表现:上阕铺陈出猎盛况,下阕转入抒情,虚实相生。

创作背景

熙宁八年(1075)苏轼任密州知州时作。当时北宋与西夏战事紧张,词人借出猎场景抒发报国无门的郁愤。此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外放地方,正值壮年却鬓发微霜。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上阕叙事绘景,下阕言志抒情,转折自然。

2. 语言风格:突破词为艳科传统,开创豪放词风,"狂""卷""射"等动词极具张力。

3. 思想内涵: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结合,展现士大夫责任意识。

4. 艺术创新:用典不着痕迹,孙权射虎与自比冯唐形成时空叠印。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此词最动人处在于生命力的喷薄。四十岁的苏轼自称"老夫",却迸发出"少年狂"。上阕狩猎场景如电影长镜头:黄犬苍鹰的特写,千骑奔驰的广角,射虎动作的定格。这种视觉狂欢实则是精神突围,当词人"西北望,射天狼"时,弓弦震颤的不仅是武力,更是文人从军报国的历史回响。

范文二

词中藏着两重镜像:显性的孙权射虎与隐性的冯唐持节。苏轼巧妙将三国英雄的勇武与汉代文臣的忠诚熔铸一体。貂裘锦帽的华美之下,是"鬓微霜"的岁月痕迹;拉弓如月的英姿背后,是"何日遣冯唐"的仕途焦虑。这种豪放与沉郁的交织,正是北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真实投影。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豪放派代表词作,苏轼第一首豪放词

2. 关键字词:擎(qíng)、貂裘(diāo qiú)、天狼星

3. 艺术手法:用典(孙权、冯唐)、虚实结合

4. 意象体系:狩猎装备(黄犬、苍鹰)、战争符号(雕弓、天狼)

5. 情感脉络:由外在豪迈到内在忧思的层递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聊发:__________

(2)会挽:__________

答案:

(1)暂且抒发

(2)定将拉开

二、主旨理解

题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案:渴望朝廷重新起用,实现报效国家的政治理想。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情感异同

答案:相同:都展现豪放胸怀与历史意识。相异:本词侧重现实抱负,《念奴娇》更多人生慨叹。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艺术效果

答案:以夸张手法塑造英雄形象,"满月"喻弓力之强,"天狼"指西夏侵略,体现卫国决心。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词中"少年狂"与"鬓微霜"的矛盾统一?

答案:生理衰老与精神年轻的辩证,反映苏轼虽遭贬谪仍保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