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曹植《洛神赋》原文与赏析

曹植《洛神赋》原文与赏析

时间:2025-08-23 08:00:02

曹植《洛神赋》原文与赏析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曹植的辞赋名篇,以瑰丽想象描绘人神之恋,暗含政治失意与理想寄托。本文提供原文、白话翻译、创作背景及多层次解析,助读者深入理解其文学价值与情感内核。

原文

《洛神赋》 曹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译文

黄初三年,我赴京师朝觐后返回封地,渡过洛水。古人说此水之神名为宓妃。联想到宋玉所写《神女赋》,遂作此赋。

我从京城返回东方封地,翻越伊阙山,穿过轘辕关,跨越通谷,登上景山。夕阳西下时车马疲乏,便在长满杜蘅的岸边停车,在灵芝田喂马,漫步阳林,纵目眺望洛水。

忽然精神恍惚,思绪涣散。低头未察异样,抬头却见奇景:一位绝色佳人立于山岩边。我拉着车夫问道:"你看见那人了吗?那是谁,竟如此美艳?"

注释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称帝后的年号。

【宓妃】伏羲氏之女,溺洛水为神,典出《楚辞·离骚》。

【蘅皋】长满香草的水岸,"蘅"指杜蘅,香草名。

【流眄】目光流转,"眄"(miǎn)意为斜视。

【精移神骇】精神游离惊骇,表现初见洛神的震撼。

创作背景

曹植作此赋时31岁,刚经历夺嫡失败,兄长曹丕称帝后对其严加防范。赋中"东藩"即其被迫迁徙的鄄城。文中人神殊途的怅惘,暗喻君臣隔阂与政治理想破灭。

作品解析

1. 结构:采用"遇神-慕神-别神"三阶段,模仿《楚辞·九歌》人神恋爱模式。

2. 语言:糅合骚体句式与骈俪文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等比喻开六朝绮丽文风。

3. 思想:表层写爱情,深层寄寓才士不遇之悲,继承屈原"香草美人"传统。

4. 艺术:虚实相生,洛神形象融合《诗经》"硕人"、《神女赋》的描写技法。

鉴赏范文

范文一:象征体系的多重解读

《洛神赋》的深层意蕴需从意象解码入手。洛神"戴金翠之首饰"的华美装束,实为曹植政治理想的物化呈现;"抗琼珶以和予兮"的赠珮情节,暗喻君臣契合的渴望。而"恨人神之道殊"的终极分离,恰是其"戮力上国"抱负破灭的文学转写。这种将政治失语转化为美学表达的方式,构成建安文学特有的悲剧张力。

范文二:身体书写的诗学突破

赋中对洛神形体的描摹极具开创性:"皓质呈露"写其肌肤,"丹唇外朗"状其唇色,这种具象化身体描写突破汉赋铺陈传统。更值得注意的是"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动态刻画,将神性美转化为可感的视觉经验。这种"以形写神"的手法,直接影响后世《红楼梦》太虚幻境的仙子描写,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神女审美范式。

关于《洛神赋》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轘(huán)辕、眄(miǎn)、袿(guī)、翳(yì)

2. 文学常识:与《神女赋》《高唐赋》的承继关系;"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3. 核心意象:惊鸿、游龙、秋菊、春松的象征意义

4. 艺术特色:赋比兴手法的综合运用;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税驾:__________

(2)容与:__________

答案:

(1)停车

(2)徘徊

二、主旨理解

题目:"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既表达对理想境界可望不可即的遗憾,又暗含壮志难酬的悲愤,双重情感交织。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洛神赋》与屈原《湘君》中的神女形象差异。

答案:《湘君》的神女更具原始宗教色彩,而洛神形象更文人化;前者表现人神交感,后者侧重精神寄托。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洛神赋》对后世"佳人隐喻"传统的影响?

答案示例:将政治理想、道德追求等抽象概念具象为女性形象,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象征系统,如李白"美人如花隔云端"的写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