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与赏析

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与赏析

时间:2025-08-24 10:15:01

文天祥《过零丁洋》原文与赏析

《过零丁洋》是南宋抗元名臣文天祥的代表作之一,以沉郁悲壮的笔触抒写家国沦丧之痛与坚贞不屈之志。本文将呈现原诗、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多维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其历史语境与艺术价值。

原文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早年因精通经书入仕历尽艰辛,如今在冷清的战争中度过四年光阴。

破碎的山河像风中柳絮飘摇不定,浮沉的命运似雨中浮萍颠沛无依。

惶恐滩头曾诉说兵败的惊惶不安,零丁洋里更慨叹此刻的孤苦伶仃。

古往今来谁能逃脱死亡的结局?只愿这颗赤诚之心永远照耀史册。

注释

【起一经】指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古代科举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四周星】四年,岁星(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四周即四年。

【风飘絮】比喻南宋国势如柳絮飘摇,化用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意象手法。

【汗青】古代以竹简记事,需用火烤去竹汗(水分)防蛀,故称史册为汗青。

创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元军挟其追击南宋残余势力。船经零丁洋时,元将张弘范逼其劝降宋军,文天祥出示此诗明志。此时南宋幼主投海殉国,陆秀夫负帝蹈海,南宋实际已亡。

作品解析

1. 结构上采用七律体式,前六句铺陈现实苦难,尾联陡然振起,形成"压抑-爆发"的情感张力。

2. "风飘絮""雨打萍"双喻叠加,既写山河破碎之状,又暗喻个人命运,物我交融达到极致。

3. "惶恐""零丁"的词语复现,既指具体地名,又强化心理感受,体现汉语双关之妙。

4. 末句"丹心照汗青"突破个体生死局限,将生命价值投射到历史维度,完成精神升华。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地理意象的运用极具匠心。惶恐滩是文天祥早年抗元兵败之处,零丁洋是当下被囚之地,两个地名的选择暗合心境。这种时空叠印的手法,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勾连。当诗人把"惶恐"的战败记忆与"零丁"的囚徒现状并置时,实际构建了南宋王朝从抵抗到灭亡的缩微史。

范文二

尾联的生死观体现儒家殉道精神。在认知层面承认"谁无死"的普遍性,在价值层面强调"照汗青"的超越性。这种辩证思维源自孟子"舍生取义"的伦理传统,但文天祥以"丹心"替代抽象的道义,赋予道德选择以血肉温度。史载张弘范见诗后默然退去,恰证明这种精神力量的震撼性。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文天祥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宋末三杰",其诗集《文山先生全集》多收录囚途所作诗歌。

2. 关键字词:寥落(liáo luò,冷清稀少)、汗青(史册)、丹心(赤诚之心)。

3. 艺术手法:双关(惶恐滩/零丁洋)、比喻(风飘絮/雨打萍)、今昔对照结构。

4. 思想内涵:体现儒家"杀身成仁"的价值观,展现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担当。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干戈:__________

(2)丹心:__________

答案:

(1)兵器,代指战争

(2)赤诚忠心

解析:古诗常用具体物象代指抽象概念,需结合语境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以自然意象喻指国破家亡的悲怆,既写南宋政权风雨飘摇的现状,又抒个人命运无法自主的沉痛,体现物我同悲的深层痛苦。

解析:比喻连用需分析本体与喻体的双重关联,注意"絮""萍"的脆弱特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文天祥《过零丁洋》与陆游《示儿》临终嘱托的异同。

答案:相同处都表现爱国至死不渝;不同在于文诗强调名垂青史的历史意识,陆诗侧重"王师北定"的现实期待。文天祥身处亡国绝境,情感更显悲壮决绝。

解析:比较题需抓住时代背景差异,南宋中期与末期的士人心态截然不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