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李商隐《无题》原文与赏析

李商隐《无题》原文与赏析

时间:2025-08-26 08:45:01

李商隐《无题》原文与赏析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隐晦深婉著称,抒写爱情失意的怅惘与人生际遇的感慨。本文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多维度解析,揭示其朦胧意境与艺术独创性。

原文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相见不易分别更觉艰难,春风衰弱百花凋零。

春蚕至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方流干烛泪。

晨起对镜唯恐鬓发斑白,月夜吟诗倍感寒意侵人。

蓬莱仙山距此不算遥远,青鸟使者代我殷勤探问。

注释

"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象征催生万物之力,"无力"暗喻美好时光的消逝,奠定全诗哀婉基调。

"春蚕"二句:以"丝"谐音"思","泪"双关烛泪与眼泪,用极端意象表现至死不渝的情感。

"蓬山":蓬莱仙山典出《山海经》,喻指可望不可即的恋人居所。

"青鸟":《汉武故事》中西王母信使,此处借指传递消息的媒介。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经历牛李党争夹击,仕途困顿,妻子王氏新丧。政治失意与丧妻之痛交织,促使其将人生郁结转化为朦胧诗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首联破题定调,颔联千古绝唱,颈联时空转换,尾联神话收束,四联层层递进。

2. 语言艺术:善用谐音双关(丝/思)、矛盾修辞("无多路"实则遥远)、神话意象重构。

3. 情感表达:表层写爱情阻隔,深层寄寓政治理想幻灭与生命焦虑,形成多义性解读空间。

4. 审美价值:开创"无题"诗新范式,将个人悲剧升华为普遍的人类生存困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李商隐将难以言说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可感的艺术形象。"春蚕""蜡炬"二句通过极端化比喻,使抽象情感获得物质形态的承载。蚕丝与烛泪的物性特征被赋予人性色彩,自然物的生命过程与人的情感历程形成同构。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比直抒胸臆更具艺术感染力。

范文二

尾联的神话意象运用体现李商隐的创造性转化。蓬莱仙山本属道教仙境,诗人却将其世俗化为恋人居所;青鸟作为神话信使,在此承担人间鸿雁的功能。这种对传统意象的改造使用,既保持典故的典雅性,又注入现实情感温度,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

残(cán):凋零 / 殷勤(yīn qín):恳切周到

2. 文学常识:

李商隐"无题诗"开创者,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其诗风影响宋代西昆体。

3. 核心意象:

东风(衰败象征)、春蚕(执着精神)、青鸟(沟通媒介)构成的意象群系统。

4. 艺术特色:

含蓄婉转的表达方式,典故的创造性使用,对偶工整而意脉流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_____

(2)蓬山此去无多路__________

答案:

(1)早晨照镜时只担忧

(2)没有多少路程(实则遥远)

二、主旨理解

题目:"春蚕到死丝方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答案:以春蚕吐丝至死方休的自然现象,象征对情感或理想的至死不渝的追求,体现极端化的执着精神。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李商隐《无题》与白居易《长恨歌》中的爱情描写差异。

答案:李诗通过隐晦意象暗示情感,白诗用叙事直陈事件;李诗重在心理体验的抽象表达,白诗侧重故事细节的具体呈现。二者代表唐诗爱情书写的不同范式。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无题"诗"有题旨而无题面"的特点?

答案示例:诗人刻意隐去具体指向,使诗歌获得多义解读空间。这种创作方式既源于政治环境的压迫,也是诗歌走向内心化、抽象化的艺术探索,对现代朦胧诗产生深远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