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诗> 余光中《乡愁》原文与赏析

余光中《乡愁》原文与赏析

时间:2025-08-23 09:00:02

余光中《乡愁》原文与赏析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抒写故土之思的经典诗作,通过时空意象的层叠与物化情感的笔法,展现游子对家国的永恒眷恋。本文将呈现完整诗文、白话译文及深度解析,并附鉴赏范文与考试重点。

《乡愁》原文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译文

幼年时,乡愁是寄信的邮票,分隔我与母亲;

青年时,乡愁是乘船的凭证,阻隔我与爱人;

中年时,乡愁是生死相隔的坟茔,我在人间,母亲在黄泉;

暮年时,乡愁是台湾海峡,我在岛屿,故土在彼岸。

注释

【邮票】象征书信往来,承载母子分离的思念(yóu piào)。

【船票】隐喻婚姻阻隔,体现漂泊者的无奈(chuán piào)。

【坟墓】生死界限的意象,表达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fén mù)。

【海峡】地理与政治的双重阻隔,将个人乡愁升华为家国情怀(hǎi xiá)。

创作背景

1971年创作于台北,时值两岸隔绝22年。余光中1949年随父母迁台,母亲次年病逝于厦门未能奔丧。个人经历与时代创伤交织,促成此诗的深沉情感。

作品解析

1. 结构:四段递进式人生阶段,时空跨度从个人到民族。

2. 语言:重复句式强化韵律,量词"枚、张、方、湾"精准具象。

3. 思想:乡愁从具体物象升华为文化认同,暗含统一渴望。

4. 艺术:意象群"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构成隐喻链条,情感浓度递增。

鉴赏范文

范文一:物象承载的时空之痛

诗人精选四组日常物象,构建起横跨半个世纪的情感坐标系。邮票的轻薄与海峡的辽阔形成张力,个体记忆被赋予历史重量。"这头-那头"的复沓咏叹,既是地理阻隔的写实,更是精神漂泊的隐喻。当乡愁最终定格为海峡,个人的离愁已升华为民族的集体创伤。

范文二:生命阶段的诗意浓缩

四段诗行对应人生四季:少年依恋、青年爱恋、中年丧亲、暮年怀国。矮矮坟墓与浅浅海峡的并置尤为深刻——前者是血肉亲情的终结,后者是文化根脉的悬置。诗人以"浅浅"形容海峡,暗含对人为阻隔的质疑,在克制表达中迸发最强抗议。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坟墓(fén mù)、海峡(hǎi xiá)、乡愁(xiāng chóu)

2. 文学常识:余光中为台湾"乡愁诗人",此诗属新格律体。

3. 艺术手法:意象叠加、时空跳跃、以小见大。

4. 核心意象:邮票(通信)、船票(漂泊)、坟墓(生死)、海峡(分离)。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词在诗中的含义:

(1)窄窄:__________

(2)浅浅: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船票的狭小,反衬思念的宽广

(2)形容海峡的物理宽度,暗示政治鸿沟的深远

二、主旨理解

题目:"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既写地理阻隔的客观存在,更抒国家分裂的沉痛,体现游子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乡愁》与贺知章《回乡偶书》的情感差异

答案:贺诗写久客归乡的沧桑,《乡愁》写有家难归的悲怆;前者是时间造成的疏离,后者是空间强加的隔绝。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艺术效果

答案:通过方位词对比形成生死两界的画面感,"外头-里头"的押韵增强音韵悲怆,传递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永恒遗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