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夜喜雨》原文与赏析
本文解析杜甫描绘春雨润物的名篇,涵盖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诗中自然之美与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原文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春雨懂得时令,在春天适时降临。
伴随微风悄悄洒落,无声滋润万物。
田野小路与乌云融为一片漆黑,唯有江上渔船灯火明亮。
待到清晨,被雨水浸湿的春花将让成都城更显绚烂。
注释
“好雨知时节”:拟人化手法,“知”字赋予春雨灵性,体现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赞美。
“润物细无声”:细腻描写春雨的轻柔,“细”字既指雨丝,亦暗喻润泽民生的德政。
“花重锦官城”:“重”读zhòng,形容雨后花朵饱含水分的沉甸感,呼应“润物”之效。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值安史之乱后期,关中饥荒,诗人目睹民生疾苦,借春雨寄托对复苏的期盼。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四句写雨夜之景,后四句转写雨后想象,虚实相生。
2. 语言:动词“潜”“润”精准传神,尾联“红湿”“花重”色彩浓烈。
3. 思想:表面咏雨,实则隐喻仁政如春雨般滋养苍生。
鉴赏范文
范文一:春雨中的生命哲思
杜甫以“喜雨”为题,却未直接抒情。首联“知时节”三字,将自然现象升华为道德意象。颔联“潜入夜”“细无声”的描写,既符合科学观察——春雨多夜间降落,又暗含儒家“教化无形”的理想。尾联“花重锦官城”的想象,将个人喜悦扩展至城池繁荣,展现诗人胸怀天下的格局。
范文二:沉郁中的明亮笔触
在杜甫沉郁顿挫的主体风格中,此诗展现罕见明快。全诗无一处“喜”字,却通过“好”“知”“潜”等字眼传递欢欣。明代学者王嗣奭评此诗“无一字不喜”,正是捕捉到杜甫以白描手法抒情的功力。诗中“江船火独明”的细节,更在黑暗中点亮希望,隐喻乱世中的精神坚守。
关于《春夜喜雨》的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重(zhòng)、潜(qián)、锦官城(成都别称)。
文学常识:五言律诗,押“庚”韵;杜甫“以诗为史”创作特征的体现。
意象分析:“春雨”象征生机与仁政,“江火”象征孤独与坚守。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当春乃发生:__________
(2)花重:__________
答案:
(1)就,立即
(2)花朵因雨水饱满而下垂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深层含义。
答案:表面写春雨滋润万物,实则寄托诗人对潜移默化、不扰民的仁政理想的向往。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杜甫《春夜喜雨》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春雨描写的不同。
答案:杜甫侧重春雨的伦理象征,韩愈聚焦早春景色的直观美感;杜诗沉郁中见欢欣,韩诗清新明快。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润物细无声”,谈谈它在教育领域的启示。
答案示例:教育应如春雨般潜移默化,避免粗暴灌输,注重环境熏陶与情感感化。